腮腺导管结石伴慢性腮腺炎1例
男性 55岁 汉族 农民
【主诉】
左侧面部出现肿胀症状,常在进食时引起,口内溢脓
【既往史】
因左侧面部肿块20年就诊。20年前患者偶然发现左侧面部一肿块,无不适感,一直未诊治,肿块生长缓慢。5年前左侧面部出现肿胀症状,常在进食时引起;2年前出现口内溢脓,持续至今。
【体格检查】
全身一般情况好,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肝脾检查未见异常。颌面部左右不对称,左侧面部略肿胀,表面皮肤无红肿,腮腺导管区可触及一约1.0 cm×1.0 cm大小肿物,质地硬,活动,无压痛。其后方可触及一约2.0 cm×2.0 cm大小腺体肿块,质地中等,边界尚清,无明显压痛。腮腺导管口无红肿,挤压左侧腮腺,可见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
【辅助检查】
左侧腮腺形态较对侧增大,考虑为腮腺慢性炎症改变。左侧咬肌外侧皮下脂肪间隙可见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考虑为增大的腮腺组织,其内可见片状高密度钙化影(图1)。
【诊断】
左侧腮腺导管结石伴慢性腮腺炎。
【治疗】
术前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在局麻下自口外入路行“腮腺导管结石取出术”。自结石对应面部皮肤处做一横切口,沿切口向下锐性分离至腮腺导管,切开管壁,取出结石(图2~3),大小约8.8mm×6.0mm×3.4mm,术中少量出血,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创腔,在腮腺导管内放置塑料软管伸入口腔,缝合伤口,包扎。术后全身用药预防感染。
【讨论】
腮腺导管长约5~7 cm,自腮腺前部前缘发出,在颧弓下缘约1.5 cm处穿出腮腺鞘,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走行,与颧弓基本平行,在咬肌前缘处几乎成直角向内穿过颊肌,约成45°角在颊肌和黏膜之间向前走行,最终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对的颊黏膜上。
一般情况下,腮腺导管的开口部位是腮腺导管的狭窄处,而且在穿过颊肌时形成角度,容易形成导管结石。对于此部位所形成的结石可以经口内切口手术摘除。但本病例结石位置较深,靠近腮腺浅部前缘,位于咬肌浅面,相当于腮腺主导管中后段,从口内切口入路很难充分暴露术野。经术前讨论后决定自口外切口进行手术。
涎石病(sialolithiasis)是涎石发生于涎腺导管中或腺体内而引起的系列病变。Levy等(1962)统计180例涎石症患者,颌下腺占80%,腮腺占19%,舌下腺占1%。崔跃庭(1989)统计55例涎石症患者,颌下腺占89%,腮腺占11%,无1例发生在舌下腺。
涎石形成的原因目前多数认为是以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异物或细菌分解产物为核心,钙盐沉着于核心周围而形成的。涎石的化学成分为无机物,其中以磷酸钙含量最多,碳酸钙次之,并有少量钾、钠、氯、镁等。有机物约占5%,为黏多糖及胆固醇等。涎石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多见,一般为单侧发病,偶见双侧发病者。
X线检查对涎石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因其不仅可以显示涎石的部位,同时亦可显示涎石的数目及大小。涎石一经确诊,除少数涎石较小者用保守办法催唾剂及按摩促排外,大多数需行手术摘除。常用手术包括涎腺摘除术及涎腺导管取石术,腮腺导管取石术适用于口内能扪及涎石者,本例即施行此手术。近年来,有学者试用气囊取石、纤维内镜取石、休克波碎石以及激光碎石,取得一定疗效,仍需积累更多经验。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