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尖牙与侧切牙异位,如何矫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从2009年1月2012年10月,对5例上颌尖牙与侧切牙异位患者进行矫治,均为女性,年龄12~21岁,平均16.4岁,牙齿5颗,均为唇侧,右侧1例,左侧4例,异位尖牙牙尖部已萌出均伴乳尖牙滞留矫治前均拍摄曲面断层片,其对上颌尖牙和邻牙关系显示不清者,加行锥形束CT检查显示均为上颌尖牙与侧切牙完全异位,即尖牙的牙冠牙根均在侧切牙近中,侧切牙无明显根吸收矫治中矫治后拍曲面断层片,对照矫治效果和了解牙根是否吸收。
1.2方法
1.2.1低位(前庭沟处)远中倾斜移动尖牙
第一磨牙粘结腭杆,乳尖牙拔除,在已萌尖牙的牙尖部粘结托槽或舌侧钮异位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用链状橡皮圈加力,向后倾斜移动尖牙,力值1.47N,若链状橡皮圈压迫颊侧牙龈黏膜,可在橡皮圈外套软塑料管每月复诊1次在尖牙远移的同时上牙列粘结直丝弓托槽,异位侧侧切牙暂不粘结托槽当异位尖牙与侧切牙重叠时,即尖牙牙冠在侧切牙的龈方时,倒置粘结侧切牙托槽,在侧切牙与第一磨牙间置推簧,使尖牙与侧切牙顺利换位。
1.2.2异位尖牙进入正常牙弓位置
当尖牙远移至正常解剖位置的龈方时,可用辅弓逐渐伸长尖牙入牙列,同时重新调整尖牙托槽位置或用托槽置换舌侧钮0.45 mm×0.64 mm钢丝纠正侧切牙转矩整个治疗过程不要手术暴露异位尖牙牙冠,防止尖牙牙龈组织缺损影响美观。
2结果
5例患者的异位尖牙均入正常牙弓位置,获较满意的效果,尖牙入正常位置所需时间6~8个月。
典型病例
女性,16岁。主诉:上前牙左侧又多长出1颗牙,要求矫治。临床检查:23牙尖刚萌出,在21与22之间唇侧龈缘处,BIII滞留,22牙冠近中倾斜,后牙尖对尖关系曲面断层片示:23低位异位,牙冠牙根均位于22的近中,二者牙根接近平行,22牙根无吸收。
矫治过程:拔除乳尖牙,上颌第一磨牙粘结腭杆,23牙尖唇侧粘结托槽,以第一磨牙为支抗,用链状橡皮圈倾斜远中移动23,力值1.47N,橡皮链外套塑料管,保护唇侧牙龈,每月复诊1次当23牙尖至22唇侧龈缘处时,倒置粘结22托槽,22与24之间置推簧,使23牙冠与22牙根顺利交换位置,矫治8月后,23入正常牙弓位置,拍曲面断层片显示22牙根情况良好。典型病例矫治前后图片见图1~4。
3讨论
牙齿异位根据牙根牙冠的位置区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异位完全性异位是牙根和牙冠均与相邻的牙齿交换位置;不完全性异位只是牙冠与邻牙交换位置,牙根仍在它的正常位置文献报道牙齿异位的患病率约0.4%,而尖牙是最易发生异位的牙齿,同时它的矫治也是正畸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尤其是完全性异位治疗方法通常有保持牙齿异位的排列顺序;恢复异位尖牙到正常的解剖位置等从美观和功能的角度考虑,如果可能应尽量将异位牙齿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本科治疗的5例均为完全性异位,采用此法均将异位尖牙恢复到了它的正常解剖位置尖牙和侧切牙段的牙槽骨颊舌径较小,越接近牙槽嵴顶牙槽骨颊舌径就越小若异位尖牙离牙槽嵴顶越远,尖牙和侧切牙交换位置时,供异位牙交换的空间距离越大,此时,尖牙的牙冠与侧切牙的牙根间交换,矫治容易成功用腭杆为第一磨牙提供支抗,在异位尖牙与第一磨牙间用橡皮链加力远中移动尖牙,其主要作用力是向后的水平分力,起到保持尖牙在低位(远离牙槽嵴)的状态下远中移动,不足之处是有时橡皮链易嵌入颊侧黏膜中,故在橡皮链外套保护橡皮管若在同侧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根方植入种植钉,控制尖牙远移效果会更好,但腭杆制作简单,控制支抗疗效稳定且不受患者配合因素的影响,费用较低,异物感较小,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异位牙矫治的最大风险是2个牙体换位时的互相干扰,压迫侧切牙牙根,容易引起牙根及牙周附着组织的吸收。
我科在矫治开始时侧切牙不粘托槽,不给予加力,但尖牙移动过程中侧切牙牙冠唇向倾斜表现较远移前更为明显,而X线片显示侧切牙根部变化不明显,故认为在尖牙远移过程中若压迫侧切牙牙根部,侧切牙因无矫治力作用,可能会自行调整为尖牙远移让路,同时预防侧切牙牙根吸收尖牙进入正常解剖位置后,侧切牙多因压迫,冠偏唇向根偏舌向,将侧切牙托槽倒置,其托槽上的正转矩变为负转矩,用方丝弓利于侧切牙冠舌向矫治在矫治的病例中年龄较小的12岁患者,因其牙槽骨改建和修复较年龄较大者更容易,她的矫治过程较容易,疗程也较短,故对尖牙与侧切牙异位的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