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石病一例误诊误治
【一般资料】
女,33岁。
【主诉】
因左侧颈部包块半年就诊。
【现病史】
半年前左侧颈部无明显诱因出现一枣核大小包块,3天后包块增大至鸡蛋大小,自觉颈部胀痛,于当地以颈部淋巴结炎予抗生素治疗(药物不详),15天后自觉包块缩小,但每次感冒、劳累或进食酸、辣、硬、冷食物后包块迅速增大,伴胀痛,去除诱因后包块渐缩小,疼痛消失。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
【查体】
行颈部B超检查示: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稍低回声区,较大的为1.6 em×2.9 cm大小,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彩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专科检查:面部左右对称,无明显畸形;口唇红润,口腔黏膜无溃疡,张口闭口活动正常,关节无弹响,牙列整齐,全口恒牙列,牙齿无松动、脱落,齿龈无出血、溢脓,舌质红、苔薄白,伸舌居中;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增大,左侧颌下颈部皮肤色泽正常,无发红,可触及一2.0 cm×3.O cm大小包块,质硬,包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活动不明显,无明显压痛。左侧颌下腺导管口黏膜红肿,挤压腺体时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自左侧颌下腺导管口溢出,余无异常。
【初步诊断】
左侧颌下腺炎。进一步行颈部CT检查示:左侧颌下腺增大呈高密度影,考虑涎石病可能性大。
【明确诊断】
为左侧颌下腺涎石病。
【手术】
行左侧颌下腺摘除术,术中摘除颌下腺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报告:(左侧)颌下涎腺组织中见大量淋巴细胞,纤维组织增生,导管扩张,导管内结石形成,符合涎石病诊断。术后予0.9%氯化钠250 mL、青霉素800万单位每日1次静脉滴注。1周后伤口愈合良好,无任何不适,痊愈出院。
【讨论】
【临床表现】
涎石病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多发生于下颌下腺,其次为腮腺,偶见于上唇及唇颊部的小唾液腺,发生于舌下腺者很少见。本病以20—40岁多见,病程短者数天,长者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小的涎石一般不造成唾液腺导管阻塞,无任何症状,若导管阻塞可出现唾液排出障碍及继发感染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①进食时腺体增大,患者自觉胀痛感及疼痛,停止进食后腺体自行恢复,疼痛随之消失。但阻塞严重的病例,腺体肿胀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甚至不能完全消退;②导管口黏膜红肿,挤压腺体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③如为导管内结石双手触诊常可触及硬块,并有压痛;④涎石阻塞引起腺体继发感染并反复发作。炎症扩散到邻近组织,可引起下颌下腺间隙感染。慢性下颌下腺炎临床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进食时反复肿胀,检查腺体呈硬结性肿块。
【诊断及治疗】
根据进食时颌下腺肿胀及疼痛的特点,导管口溢脓以及双手触诊可触及导管内结石,临床可诊断为下颌下腺涎石并发下颌下腺炎 。下颌下腺涎石应摄下颌横断咬殆片及下颌下腺侧位片,前者适用于下颌下腺导管较前部的涎石,后者适用于下颌下腺导管后部及腺体内的涎石。钙化程度低的涎石,即所谓的阴性涎石,在x线平片上难以显示,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可做唾液腺造影检查,涎石所在处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充盈缺损。对于已确诊为涎石病者,不宜做唾液腺造影,以免将涎石推向导管后部或腺体内。小的涎石可保守治疗,嘱患者口含蘸有柠檬酸的棉签或维生素c片,也可进食酸性水果或其他食物,促使唾液分泌,使涎石自行排出;能触及或相当于下颌第2磨牙以前部位的涎石,可采用口内导管切开取石术;位于下颌下腺内或下颌下腺导管后部的涎石,下颌下腺反复感染或继发性硬化性下颁下腺炎、腺体萎缩已失去摄取及分泌功能者,可采用下颌下腺切除术 。。近年有学者采用碎石机碎石或激光碎石、唾液腺镜导管取石等治疗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尚待积累经验。本例因结石接近腺体,故采用腺体摘除术。
【参考文献】
[1]石勇.涎石病误诊为颌下淋巴结炎1例[J].临床军医杂志,2003,3(11):123.
[2] 郭晓静.因涎石病切除颌下腺的组织病理学[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2,28(5):61—62.
[3] 王进.右上唇涎石病1例报告[J].现代口腔医学,1987,1(1):45.
[4] 韩瑞珠,周梁.涎石病的治疗[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4,28(5):318.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