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周炎误诊误治2例
例1.
男,72岁,主因左后牙区疼痛半年,加重3d,来院就诊。患者半年前因左下后牙区常感疼痛就诊于医院,诊断为非典型性面痛。拔口内惟一的余留牙左上第2牙后,间断地感觉疼痛,给予卡马西平治疗,疼痛时轻时重,一直未完全缓解。3d觉疼痛加重,伴全身发热面部肿胀,张口困难,口内常有咸性液体分泌。来我科就诊。
查:精神较差,体温:38.3℃,脉搏89次/min,呼吸21次/min。额面部左右不对称,一侧面部肿胀为剧,范围弥散,大小约3.5 cm×4.5 cm,局部皮温高,张口2横指,全口无牙合。左下磨牙后垫区充血、轻度肿胀,用器械压触此区域,有淡黄色脓液从窦道口流出。
X线片检查左下额骨角部有一牙齿横行生长,周围骨质密度减低,牙齿近中方向有一纵行的密度底影。
血常规:WBC 11.8×109/L,中性0.82。
追问病史:患者自诉近10年来常感此区疼痛、肿胀,就诊于多家医院,陆续拔除了口内近20颗牙齿,疼痛有缓解,但时感不适。半年前受凉后疼痛发作,自行服用头孢类药物有所缓解,但不能完全治愈。3d前疼痛加剧来科就诊。
诊断:(1)蜂窝组织炎;(2)冠周炎。
行抗炎治疗,3d后额面部肿胀消退,局部皮温不高,张口度正常。WBC 7.5×109/L于局麻下行左下智齿拔除术,切开牙龈拔除患牙后,牙槽窝内可见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彻底搔刮干净后,大量过氧化氢溶液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拔牙窝,缝合,压纱止血,抗炎治疗。2d后查体:额面部左右对称,张口度正常,左下拔牙区缝线存,术区轻度肿胀充血。至目前术后5年余,追踪患者病情,诉无不适,已行全口义齿修复。
例2.
男,38岁,主因:左下后牙区疼痛3年,加重1个月来科就诊。患者3年前在一次淋雨后感左下后牙区疼痛,就诊于外院口腔科,予以D6龋齿充填后未好转,后行根管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但常感患牙区疼痛,尤其在劳累、受凉后加重。因经治医师要求患者拔除此牙来我科就诊。
检查:额面部左右对称,张口度两指,D6经治牙,额面大面积充填物,牙齿已变色,叩痛(+-),松动(-)牙龈色泽正常,根尖部可见瘘管口,扪之有少量淡黄色脓液流出,根尖X线片示D6已充根,近中颊根根管欠充,牙周膜腔增宽。余检查未见异常。
D6重新根治过程中,行根管冲洗时,瘘管口未见冲洗液流出,行全口曲断检查,示D8低位阻生,根管充填治疗后X线示D6根管恰填。1周后复诊,根方瘘管仍有渗出液,D6叩痛(+-)探D7远中龈袋易出血疼痛,龈瓣下育硬性组织。
全口曲面断层检查:示左下智齿正中低位阻生,局部冲洗上药,择口拔D8后,D6根方瘘管行搔刮冲洗上药治疗,1周后查瘘管消失。随访6年,患者诉无不适,D6叩痛(-),松动(-),牙龈色泽正常,已行全面修复。
讨论
智齿是全口牙齿中萌出最晚的牙,人类颌骨与牙齿退化不同步,使智齿位置不正或难以萌出,尤其是下额智齿更易发生阻生。冠周炎因病理清楚、诱因明确、正确诊断相对简单,医者对此病有时不够重视,加之其位置靠后,视野狭小,有时智齿未萌出,易引起误诊、误治。最后萌出的智齿位置不正或难以正位萌出时,龈瓣与牙冠之间形成一个盲袋,这盲袋是窝藏食物残渣,渗出物及细菌的天然场所。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常易导致冠周炎的发生,如患者口腔内智齿能萌出部分,容易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但若口腔检查未见智齿萌出而出现后牙区疼痛症状时,诊断治疗难度较大,较易漏诊、误诊。
例1为一老年男性患者,追溯病史至10年前,就常感左下后牙区在受凉劳累后不适,疼痛肿胀,曾就诊于多家医院,陆续拔除了口内剩余的20颗牙齿,疼痛缓解但未治愈,一直未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其原因就是左下后牙区未见到智齿。来我科后,通过查体发现左下磨牙区的充血,轻度肿胀,用探针触压此区域,疼痛明显,有蛋黄色脓液从一小窦道口流出,遂行全口曲面断层检查,左下额骨内有一牙齿横行生长,周围骨质密度减低,牙齿近中方向有一纵行的密度减低影,诊断为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织炎,行抗感染治疗后,拔除患牙,现已随诊5年,患者诉无不适,说明诊断、治疗正确。
例2为年轻男性,主因左下后牙区疼痛3年就诊。先后行龋洞充填,根管治疗均无效,D6根方出现了一瘘管,医师要求其拔除患牙而来我院就诊。笔者发现D6来科时治疗不完善,治疗中发现行D6根管冲洗时瘘管口未见冲洗液,引起了医师警觉,行全口曲面断层检查,发现D8的低位阻生,拔除D8行瘘管搔刮术,1周后病变愈合。
体会:(1)认真仔细地查体,全面地采集病史是正确诊断的前提。(2)必要、适当的检查是正确诊断的基础。(3)严密的逻辑推理是正确诊断的保证。(4)有清晰的解剖学知识,是正确诊断的后盾。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