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一例
患者,男性,44岁,2008年3月因发现右腮腺区肿块半年就诊。
检查:肿块质地中等偏硬,无压痛,无面瘫,表面皮肤无红肿。B超示右腮腺多形性腺瘤部分液化。术中冰冻报告为腺源性肿瘤,倾向腺泡细胞癌,行右腮腺全叶切除术。病理检查:3.0 cm×2.5 cm×2.0 cm大小肿块,色灰红,部分囊性变。
镜下观察:肿瘤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囊腔衬覆的导管细胞复层增生,细胞大小一致,核仁小,未见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一些腔面细胞的胞质含顶浆分泌泡,具棕黄色色素。导管细胞相互吻合,排列呈筛状、具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局部可见小的实性上皮岛(图1)。间质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炎细胞浸润,胆同醇裂隙可见。肿瘤无坏死,无周围神经和血管侵犯,淋巴结未见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S-100(图2),部分表达CK8,围绕囊性腔隙的肌上皮细胞表达钙调理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p63(图3,4)。
最终病理诊断
右腮腺LGCCC。术后随访30个月,患者隋况良好,无复发和转移现象。
讨论
LGCCC同义词为低度恶性涎腺导管癌(low grade salivary duct carcinoma,LGSDC),1996年由Delgado等[1]首次描述,2005年WHO将其归为囊腺癌的亚型[2]。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稍多,主要见于大涎腺,生长缓慢。形态学上与乳腺的非典型导管增生和低度恶性导管原位癌相似[J]。肿瘤由多个囊及邻近的导管内增生构成,囊腔衬覆的导管细胞增生,无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排列成筛状、微乳头状和实性。有些腔面细胞含顶浆分泌泡。间质常出现炎症,可见砂粒小体。一般无坏死,无神经、血管浸润现象。LGCCC手术切除预后好,一般不远处转移、复发。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