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病例 > 锥形束CT诊断左下中切牙不典型性牙根纵折1例

锥形束CT诊断左下中切牙不典型性牙根纵折1例

2016/1/14 16:36:43    收藏:0    评论:0
字体大小: - +

1病例报告
 
男,28岁,因左下中切牙咬合痛1个月伴局部肿胀2周就诊,患者1个月前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根尖周炎”,予以“开髓”处理,症状未减轻。临床检查见左下中切牙已行烤瓷冠修复,舌面开髓洞型内见白色充填物。
 
牙周检查可探及舌侧有一4mm深牙周袋,该处牙龈红肿,按压后可见少许脓性渗出物。牙石指数为1。叩痛(+),松动I度,牙髓电活力测试无反应。X线片示根尖及牙体近中骨质吸收,牙根内根管影像在根尖1/3模糊不清(图1)。
根据临床检查与影像学表现,推测为根折,插诊断丝换另一角度拍摄,仍无法明确判断(图2)。
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拍摄左下中切牙的CBCT图像,从轴位可明显看到颊舌向折裂纹,并可见根周骨质吸收(图3)。
牙被拔出后进行检查,可见颊舌向清晰的根纵折裂纹(图4)。
2结果
 
CBCT准确判断根纵折,患牙得以及时拔除,避免了进一步的骨吸收。应患者要求,拔牙后3个月针对缺牙区进行了义齿修复。
 
3讨论
 
对于牙髓已经失去活力的患牙,牙体组织失去了牙髓的营养供应,在长期承受力的过程中,可发生牙根纵裂,患者往往以牙髓炎、根尖炎、牙周炎的症状而就诊,临床表现为自发痛、咬合痛、牙周溢脓和牙松动。
 
目前临床上多首选拍摄根尖片来观察患牙,明确诊断,当牙根纵折方向与X线投射方向不平行时,根折线在二维平片上表现不典型。根据Tamse等的研究,平片诊断根纵折基于2个特征,一是发生在牙本质上的投射纵折线,二是围绕在牙根或牙冠的骨质吸收。但2个特征都不具备特异性,尤其是只有牙体分裂之后才会观察到明显的投射线。而由于牙周炎与根尖周炎也会出现牙体周围的骨质吸收,更增加了由X线片来判断根纵折的难度。
 
由临床检查来判断根纵折也存在一定难度,根纵折的临床症状往往表现为局部深牙周袋,或者对叩诊敏感,仅凭这些表现难以判断根纵折,因牙周炎与根尖周炎也可存在类似的表现。
 
由于根纵折的预后不佳,针对根纵折的治疗手段往往是拔除患牙,而如果能够在根折早期及时发现并诊断根纵折,其引起的骨质吸收会大为减少,方便拔牙后的即刻种植。因此,根纵折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早期根纵折骨质吸收少,拔牙后行即刻种植的成功几率大,缩短了患者的失牙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Ôzer等曾报道1例外伤后根纵折的病例,通过CBCT早期判断根折后,折裂后的患牙被微创拔除,经体外粘结后重新植入原拔牙窝,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病例尽管从不同角度拍摄患牙,X线平片仍无法准确显示根折线,无法明确判断根纵折,而从轴位CBCT清晰地观察到根折线,明确了诊断。最近的研究表明,从轴位CBCT观察根纵折最为准确,这与我们的观察结果相符。CBCT是鉴别牙根纵折与根尖周炎、牙周炎的最好手段,锥形束CT在球管围绕患者头部做360°扫描后对图像进行处理,可以从立体三维层面观察根折线,不仅使观察方向与根折线平行,判断有无根纵折发生,还能测量根折线的长度、纵折线与牙长轴之间的角度。
 
与MDCT相比,CBCT虽然不能观察到软组织的形态与结构,但可从三维层面上将牙体从骨质中“剥离”出来,只显露牙体,使牙体更便于观察。对于经过根管治疗的患牙,通过CBCT来判断根纵折尚存在一定难度,根据Hassan等的研究,尽管根充物未对CBCT影像的敏感性造成显著影响,但却降低了CBCT影像的特异性。对于根尖片而言,根充物的影响降低了影像的敏感性,但未降低其特异性。
 
总之,CBCT可以精确地判断发生于未经根管治疗的下颌切牙的根纵折,与传统X线平片相比,临床价值更大,应在判断根纵折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我也来说两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茄子口腔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注册
评论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Sorry,评论加载失败啦~~~
抢沙发,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