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病例 > 牙龈肿痛,是何原因?

牙龈肿痛,是何原因?

2016/2/3 11:38:23    收藏:0    评论:0
字体大小: - +

1病例报道
 
患者,女性,34岁,因“左下后牙龈疼痛1年,伴有溃烂,并且伴溢脓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出现左下后牙龈溢脓,于牙周科就诊,行冲洗换药以及抗炎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患病以来,患者无畏冷发热等不适,精神食欲可,大小便正常。
 
体格检查:体温36.8℃,呼吸20次·min-1,脉搏120次·min-1,血压13.30/9.18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头颅大小形态正常,眼耳鼻喉外观检查无异常。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以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双膝间反射存在,未引出克氏、布氏、巴氏征。
 
专科检查:面部外形对称,张口度及张口型正常。左下颌第二前磨牙叩(+),松动(-),远中牙龈乳头可见一黄豆大小的溃烂区域,基底部较软,按压有疼痛,无脓液溢出,余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检查未见异常。
 
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比率(76.11%)偏高,淋巴细胞比率(18.62%)偏低,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4%)偏低,平均血小板体积(14.30 fl)偏高,大型血小板比率(56.20%)较高。
 
凝血功能检查:纤维蛋白原(6.88 g·L-1)偏高。
 
曲面断层片示:左下颌第二前磨牙至升支前缘可见到一低密度区,与正常骨有边界,其中大部分骨小梁结构消失,升支前缘骨质吸收,不光滑,凹凸不平(图1)。
 
组织病理学检查:取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颊侧牙龈乳头部位组织,镜下见组织细胞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呈灶性浸润(图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la(+),S-100蛋白(+),Ki67的阳性率约10%~20%,Langerin(+),细胞角蛋白(-)(图3)。
诊断:左下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明确诊断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下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刮除术,术中拔除左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以及第二磨牙。术后恢复良好。
 
2讨论
 
LCH是Lichtenstein于1953年首先命名的一组以组织细胞增生为病理特征的疾病,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2~5,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LCH的病凶目前尚不明确,多认为与吸烟ISI、病毒感染相关。另外,遗传因素在LCH发病中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随着影像技术、分子免疫诊断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对LCH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1983年Risdall等明确将嗜酸性肉芽肿改为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在以后的文献中,统一将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分为3种类型,即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急性播散性朗格汉斯细胞病和慢性播散性朗格汉斯细胞病。
 
在LCH的3种类型中,以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中的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最为常见,占50%~60%,丰要表现为骨的病损,预后良好,好发于男性,年龄多为10~30岁。急性播散性朗格汉斯细胞病通常发生在3岁之前,典型症状是皮肤红斑、低热,大部分器官被累及。慢性播散性朗格汉斯细胞病的特点是广泛的骨骼和骨骼外病损,病程迁延,男性多见,多数出现在5岁以前。尽管这3种病在临床表现上差异很大,但在显微镜以及超微结构下呈现相同的细胞源性。
 
LCH较少见,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综合判断,目前广泛采用1987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提出的LCH-Z级诊断标准,这一标准有助于LCH与其他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其中Ⅲ级诊断即确诊的标准为:光学显微镜检查发现LCH细胞浸润,同时电镜下病变细胞胞质存在Bir—beck颗粒或(和)病变细胞表面CDla染色阳性。王者玲等报道了2例LCH病例,与本病例相似,其首发症状都是牙周病损,但其患者都为男性,且伴有其他器官的病变。
 
Axiotis等道了1例女性LCH病例,其与本病例不同点在于患者起初的表现为牙龈疼痛和牙松动,而且后续又有其他器官伴随受累,包括外阴溃疡、骨、肺受累以及尿崩症等。Padula等报道了1例LCH病例,其表现为单纯的会阴部受累。
 
本病例表现为左下颌第二前磨牙叩(+),松动度(-),远中牙龈乳头可见一黄豆大小的溃烂区域,基底部较软,按压有疼痛,无脓液溢出。LCH在x线片上显示为溶骨性破坏或穿凿样破坏,以颌骨中心性破坏或牙槽骨破坏为主,在骨吸收后,牙齿呈漂浮状,病损边界清晰。病理组织学上LCH的特征性改变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呈灶性浸润。免疫组织化学:Cdla(+),Langerin(+),S-100(+),细胞角蛋白(-),Ki67阳性率约10%~20%。
 
LCH临床上易误诊为恶性肿物、坏死性龈炎、牙周病、骨髓炎、颌骨肿瘤或囊肿等。骨的单灶性LCH应与骨髓瘤和恶性淋巴瘤相鉴别,依据镜下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不难区别和诊断。
 
本例患者首发症状为牙周病损,临床特征明显,结合X线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不难做出明确诊断。LCH的治疗仍存在争议,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的范围以及受累部位的特征。对单灶性骨LCH宜及早行病灶清除,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及周边部分正常组织,以期获得完整切除,减少术后复发。本文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下颌LCH刮除术,远期手术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为了防止术后复发,应该辅助放化疗。不宜手术者,可以选用放疗,剂量5.5~6.0 Gy,一般不超过10 Gy。多器官受累者可以选用化疗。
 
LCD的预后与临床分型密切相关,急性播散性者预后差,病死率高。慢性播散型者,大多数预后也不良,病死率高达30%~60%。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的预后较好。

我也来说两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茄子口腔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注册
评论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Sorry,评论加载失败啦~~~
抢沙发,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