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全患者咬合重建1例
l病例报告
患者,男,20岁,汉族,因先天多数牙缺失影响咀嚼和美观于修复科就诊。询问病史,患者自幼畏热不畏寒,少汗,天热时容易发烧,高温天气不能剧烈运动。既往体健,无替牙史和口腔修复史。其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否认孕期服药史,父系和母系三代内未发现类似的疾病。
临床检查:身高155 cm,智力正常;面容显苍老,额部突出,鞍状鼻,唇部外翻;全身皮肤干燥多碎屑,眶周皱纹多并有轻微的色素沉着,头发、眉毛和睫毛稀少,结膜及角膜干燥;双侧面部对称,面下1/3稍短,颌间距离小。
专科检查:开口型正常,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弹响、无压痛。口内仅见12、13、16、23、26、33、43,33、43牙冠呈圆锥形,13与43呈中性关系,23与33呈反牙合,16与26牙合面浅龋;上颌腭部平坦,上下颌弓窄小,下颌牙槽嵴低平,牙槽嵴黏膜薄、颜色正常,舌体肥大(图1)。
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牙根发育正常,牙周组织未见异常;缺牙区牙槽嵴低平,牙槽骨密度低,颌骨内缺牙部位无牙胚存在;双侧颞下颌关节对称,髁突位于关节窝中央偏后上方(图2)。
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特征、病史及X线检查结果,诊断为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全,但未进行基因诊断。
治疗:确定颌位关系,设计上颌以12、13、16、23、26为基牙行一段式钴铬合金烤瓷固定桥修复,下颌以33、43为基牙行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进行咬合关系的重建。上下颌均为短牙弓修复,仅修复到第一恒磨牙,并作相应减径。
修复后,患者对义齿外观及面型(图3、4)改变均表示满意,发音和咀嚼功能都有明显改善。1年后随访,患者自觉适应性好,义齿使用良好,咬合功能恢复正常,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无不适(图5)。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双侧髁突均位于关节窝中央略前(图6)。
2讨论
ED患者的修复治疗较难,近年来,关于其修复治疗国内外文献时有报道。ED的修复治疗一般认为可采用固定义齿、活动义齿以及种植体支持的义齿等多种方式,或者联合应用以达到更佳的修复效果。
本例患者具有HED患者常见的面下1/3短,牙根短小,牙冠变异,唾液黏稠、减少,牙弓短小,牙槽嵴吸收严重及年龄小等特点。在患者的治疗中,根据Kayser圈的短牙弓修复理论,为其设计上颌固定义齿、下颌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短牙弓联合修复方案,进行咬合重建。
修复1年后的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双侧髁突向前下移位,回复到正常的髁窝关系。本病例的治疗方案既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功能及美观需求,又有利于口腔整体功能的恢复和维持,便于口腔卫生的维护和余留牙的保护,但是其远期修复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