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合并舌咬伤1例
患儿男,1岁2个月,因“舌咬伤6 h”于2011年8月15日入院。查体:T 38.5℃,R 30次/min,P105 7次/min。患儿神志清,全身皮肤干燥,粗糙无汗,周身皮肤见多处因创伤遗留疤痕。舌体伤口位于舌前1/3,呈弧形,长约1.8 cm,上覆血痂,深5~8mm,达肌层,无明显活动出血。
追问病史,患儿系第1胎,独生子女,足月顺产。母孕期正常,无感染史及放射线接触史,未服用过药物。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患儿出生后反复出现高热,甚至伴有惊厥、抽搐,皮肤无汗、皲裂、脱屑,在发热输液时患儿不哭,发现其无痛觉,天津市中医药大学按“夏季热”予以诊治,效果不佳。萌牙后有自残行为,表现为反复咬伤手指、嘴唇,抓破头皮、耳廓及四肢皮肤。
血常规:WBC 13.92×109/L,Hb 110 g/L。
诊断:①舌咬伤;②先天性无痛无汗症。
患儿入院后,经各项常规术前检查,无绝对手术禁忌证,在插管全麻下行“舌外伤清创缝合术”。
患儿家长拒绝行皮肤活检,术后1个月复诊,舌咬伤伤口愈合良好,四肢皮肤见多处新鲜划痕,后失访。
讨论:
Dyck等将伴有痛觉缺乏的各种疾病系统分为5型,其中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即为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Ⅳ型。该病首先由Dcarbom于1932年报道,男女比例约为3:1。该病主要表现为痛觉丧失,由此患者常有自残行为及身体损伤,又因汗腺发育不良、体温调节失调,导致反复发热。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主要是因为胚胎发育时,外胚层发育不全导致,但其具体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新研究认为,先天性无痛无汗症是由于酪氨酸受体激酶1(NTRK1)基因突变所致。正常人的NTRK1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1q21一q22),其编码的酪氨酸受体是神经生长因子所必需的。
由于NTRK1基因突变,其编码的蛋白质出现异常,继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痛觉、温度觉试验以及碘淀粉法发汗定性试验可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皮肤活检辅助诊断,镜下可见皮肤组织结构及汗腺形态正常或萎缩,周围神经无髓鞘及细小有髓鞘纤维丢失等,电镜下观察缺少周围神经,神经纤维无髓鞘。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需与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夏季热等疾病相鉴别。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无汗、脱发、缺牙三联征,体发稀而柔软,额部前凸,颧骨高而宽,面部狭小,部分或者全部无牙,耳大唇厚而外翻,常常有特殊面貌,如似早老面容,但患者痛觉无异常。其遗传类型大多为x连锁隐性遗传。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人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发病于夏季。在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发病原因主要与小儿体质因素有关。
本患儿查体T高,全身皮肤干燥,粗糙无汗,牙齿发育无异常,因此诊断为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只能采取对症保护性措施,防止自残及外伤,出现外伤或溃疡时应及时处理;气温高时予以物理降温,约20%患儿在3岁前因高热死亡。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