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单侧阻生尖牙一例
病情简介
患者,女,20岁,主诉“牙有缝”。恒牙牙合,牙列中无左上尖牙,左上乳尖牙滞留。磨牙中性关系。左上中切牙侧切牙间隙约1.5 mm,下牙列散在间隙,右下中切牙及左下第二双尖牙扭转、间隙不足。前牙深覆牙合5 mm,覆盖正常。上唇前突,开唇露齿。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左上恒尖牙异位埋伏阻生,左上乳尖牙滞留,X线头影测量结果见表1。
二、诊断
①安氏I类;②工类骨型;③左上尖牙异位埋伏阻生;④左上乳尖牙滞留。
三、矫治设计
①拔除14、23、2C、34、44;②上颌固定矫治器排齐整平上牙列;③下颌固定矫治器排齐整平下牙列;④回收上前牙2.6 mm(支抗可前移3.9 mm);⑤调整中线,关闭剩余间隙;⑥将24改型为23;⑦保持2年。
四、矫治过程
①粘上颌直丝托槽,依次使用0.012/0.014/0.016/0.018英寸(1英寸=2.54 cm)镍钛丝、0.018英寸不锈钢丝排齐整平上牙列(5.5个月);②粘下颌直丝托槽,依次使用0.012/0.014/0.018英寸镍钛丝、0.018英寸不锈钢丝排齐整平下牙列,牵13向远中(7.5个月);③上下颌0.016×0.022英寸不锈钢丝,牵33、34向远中,关闭上下牙列间隙,调整中线,将24改形为23。(17个月);④上前牙唇向控根(3个月);⑤矫治总疗程33个月;⑥固定保持5个月,拆除矫正装置,戴用保持器;保持10个月患者自行停戴保持器6个月,牙列问隙少量复发,16个月时开始继续戴用保持器,19个月复查间隙明显减小(图1~4)。
五、矫治体会
代昕等认为,U1-AP突距与面部美观程度相关性最大,临床治疗中应首先设计使U1一AP突距达到小于6.8 mm,同时兼顾下切牙位置及磨牙关系,可以协调鼻唇颏关系和整体侧貌轮廓,达到“美容正畸学”的目标。本病例上前牙突度基本正常,但上唇相对于E线突距0.6 mm,上唇前突2.6 mm,因此我们在矫治设计时参考上唇突度回收上前牙,回收上前牙2.6 mm,治疗后上唇相对于E线突距达到了-2.0 mm,达到了协调的鼻一唇一颏关系。正畸治疗不但应考虑骨骼及牙齿的关系,还应关注唇的厚度、颏部软组织的丰满度等因素对面型侧貌的影响,这与Ioi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Ioi等经研究发现:颏部位置后缩时后缩的唇部形态更受欢迎,颏部位置前突时前突的唇部形态更受欢迎,认为在正畸治疗中要考虑唇一颏位置关系对面型侧貌的影响。上颌恒尖牙埋伏阻生在正畸临床中很常见,临床常规采用手术一正畸牵引导萌治疗,恢复牙列的完整和美观。
本病例要解决唇前突、中线偏斜的问题,常规应该拔除第一前磨牙,但23阻生于21与22之间,若将其牵引到正常位置,疗程长,失败的可能性大;若将其牵引到21与22之间,仍然有失败的可能性,且矫治结束后需23改形、22修复治疗才能恢复前牙的正常形态,但修复体的存在会降低口腔健康水平。若拔除22牵引23,疗程长并且有牵引失败的可能,即使牵引成功也需将23、24两颗牙改形代替22、23,牙齿调磨量大。
本病例拔除低位阻生23,将24调磨改形,矫治后达到了理想的咬合关系、对称的牙弓及牙齿形态,这避免了牵引异位阻生的左上尖牙到正常位置需要的超长疗程及失败的可能。本病例采用非常规的拔牙方式,使尖牙低位阻生患者未采用牵引导萌治疗的方法即达到了功能和外观正常,达到了完美的矫治效果。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