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牙列缺损伴慢性牙周炎牙齿移位一例
患者男,40岁。 主诉 上前牙缺失多年,现缺牙间隙较大并影响外观。 现病史 上前牙十几年前因根管治疗失败拔除,后来镶活动义齿,经过几次更换义齿后发现前牙缺牙间隙逐渐变大。刷牙时经常牙龈出血,但未曾治疗,希望通过治疗改善美观。 既往史 上前牙十几年前因外伤曾进行根管治疗,根管治疗失败后患牙被拔除,并行活动义齿修复,十几年来曾更换过4~5副局部义齿。 全身状况 体健。 检查 12~22缺失,可见广泛菌斑轻度堆积;局部可见牙龈红肿;探诊出血(BOP)>95%,探诊深度(PD)广泛达6mm;深覆牙合深覆盖,且下前牙过长,其切缘至上颌黏膜距离仅为1.5mm。 X线片示:全口牙槽骨广泛性轻度水平吸收,牙槽嵴顶影像清晰。 【诊断】 慢性牙周炎 错牙合畸形 【治疗计划】 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 错牙合畸形:慢性牙周炎治疗稳定后,行正畸治疗。 种植治疗:待正畸治疗稳定后,由于患者缺牙十余年,故种植体植入时机为延期种植;种植、植骨同时完成,之后经过一定时期的牙龈成形并等待软组织的稳定(6~9个月)后行单冠修复。 由于患者上前牙骨突根方有凹陷,故术中会出现种植体根尖部分的骨开窗情况,但如想获得长期稳定的美学效果,种植体的三维位置尤为重要,所以种植体应按照正确的三维位置和方向植入,同期需要进行植骨。 通过很多学者的观察研究发现,由于种植体周生物学宽度的原因,相邻种植体间的距离最少为3mm才有可能有种植体间的龈乳头,故两种植体间保留了约5mm的距离以实现正常的种植体间龈乳头形态。 考虑到受植区域为美学区,所以植骨材料考虑使用改建缓慢的植骨材料(如Bio-Oss)进行骨增量。在二期置换种植体愈合基台时采用了原位旋转瓣,在增加唇侧软组织厚度的同时不会影响龈乳头的血供和形态。 待愈合基台周围的软组织愈合后,对软组织进行反复多次牙龈成形,长达3个月,并继续观察3个月,以确定软组织的位置已稳定,继而取印模制作个性化基台及特殊比色全瓷冠。最终,临床戴牙取得长期稳定的美学效果。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