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病例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拔牙矫治安氏Ⅱ类成人患者1例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拔牙矫治安氏Ⅱ类成人患者1例

2016/1/15 15:07:55    收藏:0    评论:0
字体大小: - +

患者,女,32岁,要求隐形矫治牙齿不齐。
 
一、临床检查
 
面部对称,唇闭合不全,软组织侧貌突。恒牙列,28萌出,38近中阻生。右侧磨牙中性偏远中关系,左侧磨牙远中尖对尖关系。拥挤度:上颌4.5 mm,下颌9.5 mm。前牙深覆牙合Ⅱ度,覆盖5 mm,上中线偏右2 mm。牙周状况良好(见图1)。开口度及开口型正常,左侧颞下颌关节张闭口有弹响。曲面断层片显示45牙根内吸收,余牙牙根发育正常。18未完全萌出,48近中阻生。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显示,下颌后缩,上、下切牙唇倾(图1)。
二、诊断
 
1.牙型:安氏Ⅱ类1分类;
2.骨型:下颌后缩;
3.面型:凸面型。
 
三、矫治计划
 
1.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2.拔除14、24、35、45,远移尖牙,排齐牙列;
 
3.内收前牙,调整上中线,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
 
4.后期近中移动后牙关闭余隙,建立磨牙中性关系。
 
四、矫治过程
 
患者要求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能够接受必要时采用局部固定矫治方法控制牙齿移动。
 
1.制作上、下颌压膜保持器,分期拔除14、24、35、45。
 
2.取全口硅橡胶印模及咬合记录。隐形矫治设计及矫治器由时代天使公司完成,加工期间要求患者全天戴用保持器。初次设计上颌23步,下颌21步矫治器。
 
3.戴第一步矫治器,于16、26、36、46、15、13、25、23、34、33、44、43上粘接附件。给患者2~5步矫治器。嘱患者除进食及刷牙外,全天戴用,每天至少戴用20小时。保证矫治器与附件、矫治器与牙齿完全贴合,每两周自行更换下一步矫治器。至少每2个月复诊一次。
 
4.第21步矫治器戴完,前牙内收到位,追加设计近移后牙关闭剩余间隙。追加设计下颌至26步。戴完后发现下前牙散在间隙(图2~3)。追加设计,关闭下前牙散隙。
5.第29步矫治器戴完,前牙间隙关闭,尖牙呈中性关系。磨除附件,重新取硅橡胶印模,设计近移上、下后牙。重新粘接17、27、37、47、16、26、36、46、13、23、33、43附件(图4)。
 6.二次设计第12步戴完,下前牙有小间隙,前牙覆牙合加深,36略近中倾斜。追加设计压低下前牙,继续近移后牙。
 
7.二次设计矫治器戴到上颌20步,下颌22步时,11与12间隙0.2 mm,前牙区早接触。调牙合,追加设计将11牙轴向远中倾斜。
 
8.二次设计矫治器戴到上颌22步,下颌26步矫治器。间隙关闭,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牙、磨牙呈中性关系,患者满意,磨除附件,取模制作压膜保持器保持。
 
五、矫治结果
 
主动治疗时间30个月,共戴用矫治器上颌51步、下颌55步,患者牙齿排齐,间隙关闭,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36略近中倾斜,尖牙、磨牙呈中性关系,治疗后尖牙间宽度上颌增加2.5 mm,下颌增加4.5 mm。磨牙间宽度上颌增加0.5 mm,下颌增加1.5 mm。软组织侧貌改善。曲面断层片显示牙根尖周组织健康。见图5。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上下切牙唇倾度减小(表1),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重叠图显示,上、下前牙内收,磨牙近移(图6)。1年后复查,保持效果良好(图7)。
六、矫治体会
 
1.矫治计划的确定:隐形矫治技术具有简单、舒适、美观、卫生等特点,其矫治计划的制定仍然要遵循正畸学的基本原则。本患者为牙列重度拥挤的Ⅱ类错牙合畸形,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45为牙根内吸收。确定矫治方案为拔除14、24、35、45,排齐内收前牙,近移后牙关闭余隙。隐形矫治器是通过粘接附件控制牙齿的移动,相对于固定矫治器来说,转矩控制比较难,牙齿的移动方式主要是倾斜移动,因此在矫治前与患者说明,后期可能需要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完成治疗。同时,在隐形矫治方案设计时,采用分步设计方法,先将前牙内收到位,根据临床转矩控制情况和移动结果,确定后续的牙齿移动方案,以及是否需要结合辅助手段控制后牙移动。
 
2.隐形矫治技术的支抗控制:隐形矫治器为覆盖牙列整体的活动矫治器,包绕整个牙冠可以增加支抗,牙齿的倾斜移动容易实现。同时由于是分步设计牙齿的移动,并可以控制每步牙齿移动的数量和距离,与固定矫治相比,可以避免排齐整平过程中不希望的前牙唇倾。本例患者,前牙比较唇倾,在矫治设计时,尖牙远移同时,设计切牙的远移与排齐、内收,没有唇倾后再内收的往返运动。近移后牙过程中,曾三次发现已关闭的前牙间隙又有散开(图3),后期覆牙合加深,分析原因,可能是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中后牙近移的支抗控制方式是不同的。固定矫治器通过弓丝将牙列连成一个整体,近移后牙时,需要增加前牙支抗,防止前牙过于内倾。
 
本例患者近移后牙时,是同时近移双侧多个后牙,设计的矫治器有上颌6个后牙、下颌4个后牙前移的力量,而已内收的6个前牙没有固定矫治那样的连续、紧密结扎,也没有颌内牵引弓丝传导的交互力量控制,导致了前牙区矫治器控制力量减弱,已关闭的前牙间隙又散开、且覆胎加深,这提示我们,隐形矫治器关闭拔牙间隙时,要控制后牙近移的数量,加入前牙压低设计,注意前牙的支抗保护,而这种保护可能与固定矫治是完全不同的,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3.临床控制至关重要:患者的良好配合与每次复诊的临床控制是病例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隐形矫治患者对于美观和舒适度要求高,相对于固定矫治患者,良好的依从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临床上常常会遇到不能按时复诊的隐形矫治患者,他们的治疗效果或疗程一定会受影响。本例患者能够严格按照医嘱戴用矫治器、检查附件并按时复诊。复诊时,要检查矫治器与附件、矫治器与牙齿的贴合度,牙齿移动与设计方案是否一致。为了提高控制精确度,本例患者后牙近移时,重新制取了硅橡胶模型,增加了附件控制,但仍然发生近中倾斜,尤其是36,可能是由于疗程较长,36附件有磨损,临床未及时发现,导致控制力减弱造成的。
 
患者治疗后前牙比较直立,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左上象限牙根平行度较好,前牙及其他邻近拔牙间隙的牙齿控根效果不理想。提示我们,隐形矫治器控根比较困难,拔牙病例疗程较长,机制复杂,早期粘接附件可以更好地控制牙齿的移动,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应尽早根据口内牙齿移动情况,加入片段弓、局部牵引或全口固定矫治等辅助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隐形矫治器是正畸医生的工具,相对于固定矫治器来说,有其自身特点。实践证明,它不仅仅是做关闭间隙的简单治疗,也可以实现比较复杂的牙齿移动。作者采用隐形矫治器治疗多例拔除双尖牙患者,疗效不一,患者依从性差是影响疗效的首要因素,同时,隐形矫治器矫治拔牙病例的适应证、对于牙齿移动的精确控制及支抗的控制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

我也来说两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茄子口腔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注册
评论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Sorry,评论加载失败啦~~~
抢沙发,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