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转移癌2例
1临床资料
病例1,男,54岁,2006年10月体检发现肝占位性病变,4次介入手术后,2009年6月上海中山医院磁共振发现”肝右叶肿瘤存活”,后行肝左右叶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肝右叶)肝内胆管腺癌,分化Ⅱ一Ⅲ级。2010年5月来我院介入科就诊,磁共振发现肝癌术后病灶复发。行2次介入手术后,患者出现左下颌部肿胀不适,转入口腔科治疗。
口腔科检查发现左上后牙龈肿胀,可见4 cm×4 cm软组织隆起,局部可见黏膜破溃、渗出。双侧颈部扪及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约3 cm,质硬,活动度欠佳,无触痛。2010年10月口腔科行牙龈肿块取材活检术。
病例2,男,56岁,2007年5月体检发现右肝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病理提示肝细胞性肝癌。术后在我院介入科先后发现右肝肿瘤复发,肝门占位性病变,共行4次介入手术。
2011年6月患者无意中发现右上后牙龈处有一黄豆大小的肿物,因无任何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1月来肿物迅速增大,并伴有疼痛、出血等症状。于当地医院行抗炎治疗无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口腔科检查:右上后牙颊、腭侧龈各有一肿块约1.8 cm×1.2 cm×1.2 cm大小呈菜花样改变,肿块质软,界欠清,基底部不清,呈浸润状,牙齿松动。双侧颈部及颌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2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常规行HE染色。涂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切片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所用一抗有CKL,CK19,CK20,HMB45,S-100,Hepatoeyte(Hep)。所用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所有标记均以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染色过程按说明书进行操作,DAB显色,染色棕黄色为阳性表达。
结果
1肉眼观:送验组织均呈灰白色,最大径0.8~1.2 cm,切面灰白色。
2镜检:
病例1:肿瘤细胞呈单个或成团散在分布,部分呈腺腔样排列,呈不规则腺管状结构,周围纤维化明显,核有异型,核分裂像易见。诊断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图1)。
病例2: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巢团状排列,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染淡伊红色呈多边形,核大圆形,核膜清楚,染色质颗粒粗,分布不均,核仁大,肿瘤细胞团块之间为纤维组织和毛细血管。诊断为转移性肝细胞肝癌(图2)。
3免疫组化:
病例1:CKL(++)(图3),CK19(+),CK20(+),Hep(-),HMB45(-),S-100(-)。病例2:CKL(+++),CK20(-),CKl9(-),Hep(+)(图4),HMB45(-),S-100(-)。
讨论
头颈部以外的肿瘤转移至肺、肝脏、脊柱较为常见,而转移到口腔颌面部少见,约占口腔恶性肿瘤的1%。其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口腔转移性肿瘤的来源及组织学类型却多种多样,国内外报道有:肺癌、肝癌、子宫绒毛膜癌、胃肠腺癌、乳腺癌等
。以往研究发现其原发灶的部位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最多见于肺,其次为肾、皮肤;女性最多见于乳腺,其次为生殖器官、肺、胃、肾。我院两病例均为男性,肝肿瘤转移,一例为肝内胆管腺癌转移,另一例为肝细胞性肝癌转移。既往研究认为身体下部转移至口腔颌面部的癌是血行转移,Boston静脉丛(一个缺乏静脉瓣膜的椎静脉丛)可能对肿瘤细胞的逆行转移起重要作用。亦有研究显示口腔转移癌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容易发生牙龈炎症有关。
由于牙龈炎,导致毛细血管增生,新生的毛细血管基底膜脆弱且不完整,使肿瘤细胞容易渗漏至血管外,进而附着于龈组织,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其降解产物进一步促进血管增生,并产生白细胞趋化作用,从而诱发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粘附因子可能在口腔转移癌的发生机制有一定作用,但还需要分子病理学进一步探讨和支持。
口腔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特点:①年龄:口腔转移癌一般为中老年人,我院两例均为50岁以上;②部位:国内外研究发现88%的牙龈转移癌发生于存留牙部位,而无牙部位转移仅占12%。牙龈部位最多见,下颌骨也是好发部位,其他发病部位为腭部和口底;③口腔肿块常为多灶性的,往往累及多个牙;④病程一般较短,发病迅速,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多在几周内;⑤临床早期表现为增生或反应性病变,病人一般无意中发现,无痛性,自觉症状多不明显,伴有颌骨转移时则表现黏膜肿胀、疼痛、牙齿松动等。转移性绒毛膜细胞癌则多以牙龈反复出血,甚至出血不止为症状。
详细了解病史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在文献中牙龈转移灶常被临床误诊为化脓性肉芽肿、口腔感染、牙龈瘤和血管瘤等。因此,对易出血牙龈肿块,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应详细了解既往史,特别是肿瘤病史,及时行组织活检,一旦明确为牙龈转移癌,应积极寻找原发灶及其他转移灶。
对于女性患者如果牙龈上有妊娠性龈瘤或血管性龈瘤样表现,肿块快速增大,且有葡萄胎或流产史,要注意绒毛膜上皮细胞癌转移的可能性。因为一般牙龈瘤病程较长,病变局限,妊娠期肿块增大,分娩后则缩小或停止生长。但在日常工作中,转移性肿瘤若与原发肿瘤发生时间间隔较长时,患者往往会遗忘,临床医生若忽略既往史的详细询问也会漏诊。在本组第1例患者就诊时,临床医生忽视了口腔肿块与肝肿瘤的联系,病理申请单只字未提肿瘤病史,病理科镜检发现是低分化腺癌,考虑转移性,与临床医生沟通后才明确诊断。
一年后第2例患者就诊时,临床医生主动与病理科沟通,考虑是转移癌。明确诊断最终依赖组织病理学的检查。牙龈没有黏膜下层,没有腺体细胞,原发性牙龈癌多为鳞状细胞癌。但有时转移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口腔原发性肿瘤镜下相似,会给诊断带来不少困难。如绒毛膜细胞癌的合体滋养层细胞不典型,或以细胞滋养层为主,是比较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鉴别的。免疫化学病理对肿瘤原发灶的组织来源会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常用一抗有CKL、CKl9、CK20、CK7、TTF一1、CEA、HeP、PLAP、PSA、HMB45、S一100等。根据HE切片镜下形态,结合病史,选择相应抗体可基本明确诊断。
口腔转移性癌的发生常预示病情己属晚期,多数病人在确诊后数月内死亡。治疗原则上:①局部以放化疗为主,可辅以介入治疗控制原发肿瘤;②注意口腔卫生,每日使用漱口水清洁口腔;③若局部转移灶影响生活质量,可进行局部手术干预,以达到改善局部症状的目的。在原发肿瘤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局部转移灶不宜使用根治性治疗。
本组第1例患者2010年10月确诊,治疗上以口服化疗药及局部放疗为主。先口服替吉奥(氟脲嘧啶类抗肿瘤药)40 mg,Bid,两个疗程,后辅以局部放疗,常规分割照射,照射总量约66 Gy。现病人一般情况尚可,左侧颊部及下颌疼痛好转,明显减轻,双侧颈部淋巴结缩小,未扪及。因此,临床诊治中采取积极的态度,还是有效的。第2例患者目前刚确诊,其治疗及预后还待进一步观察。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