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跖角化一牙周破坏综合征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4岁,以“上、下颌牙松动、脱落10余年”为主诉就诊于牙周科。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父母及2个兄长身体健康,家族内无类似疾患。
体格检查:发育尚可,智力正常。
口腔检查:下颌牙列缺失,17、16、14、12、11、2l、22、24、25缺失,15—27烤瓷桥修复,I度松动,牙龈红肿、萎缩,牙龈探诊易出血,有龈下牙石,牙周探诊深度4~8 mm,附着丧失6~11 mm(图1)。X线曲面断层片可见全口广泛的牙槽骨水平吸收,除23吸收至根l/2外,余牙基本无牙槽骨支持(图2)。
由于患者不愿意接受治疗,未对患者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皮肤科检查:双侧手掌及脚掌部位可见对称的片状角化红斑,有明显的角质增厚、脱屑,伴有皲裂。膝部及肘部未见角化、皲裂,指甲正常,无多汗及臭汗。
2 讨论
典型的掌跖角化多发病于l~4岁,表现为局灶性的边界清楚的红色角化斑,常伴有手足的多汗、臭汗,还可出现在肘部和膝部,并伴有疼痛冬季加重。牙周病损主要表现为早期严重的牙周炎,乳牙发育和萌出正常,随后出现牙周的快速破坏;4岁左右乳牙脱落,脱落后炎症消退,牙周组织恢复正常;恒牙列萌出后出现和乳牙列类似的症状,最终导致恒牙过早脱落;有的病例表现为脉络丛和硬脑膜的异位钙化;化脓性肝脓肿也被日益认为是PLS患者免疫功能缺陷导致的并发症之一。
PLS的病因及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其病理表现与慢性牙周炎无明显区别。一般认为,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因素是其主要病因。PLS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一般不患该症。患者的智力及身体发育正常。PLS患者对牙周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强,其易感因素可能包括组织蛋白酶C(cathepsin C,CTSC)基因突变导致的基因多效性的影响和免疫功能缺陷。
CTSC是一种含半胱氨酸蛋白酶,其主要功能是降解蛋白和活化一些酶原物质,这种蛋白酶包含在很多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中,包括细菌的吞噬破坏,局部细胞因子和其它炎症介质的活化和去活化。酶活性检测发现,CTSC基因突变使PLS患者CTSC活性仅为正常人的l0%,父母的酶活性约为正常人的50%。基因组DNA序列分析发现DNA转录过程发生障碍,蛋白质构型发生改变,最终使酶活性丧失。有研究表明PLS患者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降低。一些文献报道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o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在本病的发病机制及牙周的快速进行性破坏中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对PLS患者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仍以对症治疗为主,常规的牙周治疗效果不佳,往往导致全口拔牙。尽早治疗和定期维护是保留恒牙的主要手段。有人提出早期拔除所有乳牙,以降低牙周致病病原菌的数量,为恒牙的萌出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待恒牙萌出时进行定期维护,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可采取一些治疗措施以控制菌斑,包括严格的口腔卫生控制、复方氯已定溶液含漱、专业的定期维护及适当的使用抗生素。如果乳牙缺失,应及时制作间隙保持器或活动义齿修复,以保持间隙和恢复咀嚼功能。对于恒牙缺失,应在炎症控制后.采用种植体或活动义齿修复缺失牙。对于皮肤病损的治疗,以局部涂擦抗炎抗角化药物为主,包括类固醇药物和水杨酸。值得注意的是PLS皮肤病损不能根治,此类药物需要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如皮肤干燥、敏感等。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