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巨大含牙囊肿1例
1 病例报告
患儿,男,11岁。发现左侧颌面部隆起、胀痛,左侧鼻塞半个月余于2013年6月3日来我院就诊。无牙痛、头痛,无眼球突出、移位和视力下降。
体检:左侧颌面部(左上颌骨前壁)隆起,触压轻度疼痛,暴露左侧上唇龈沟可见囊肿弧形下缘,包裹左﹢123(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牙根,牙齿松动,无移位,叩诊(+),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及张口型正常,牙列、牙弓形态正常,余未见异常。
本院上颌骨CT平扫示:左侧上颌骨内见约37 mm×33 mm大小低密度影,CT值20HU,内见多枚牙齿影,邻近骨质结构尚清晰,左侧鼻前庭膨隆。
入院诊断:左侧上颌骨囊肿。
2013年6月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上颌骨囊肿摘除手术。术中见上颌骨前壁囊性包块,有弹性,小心分离囊肿壁与骨壁,可见囊内有脓性液体,并含3颗牙,牙根深植于上颌骨前壁,方向紊乱,拔除牙齿可见上颌骨前壁深浅不一牙槽窝形成,但尚未与上颌窦窦腔相通。
术毕患者左侧颌面部肿胀消退。
术后病理诊断:左侧上颌骨含牙囊肿并感染。术后20d痊愈出院。
2 讨论
凡上颌部由牙齿发育障碍或病变所形成的囊肿,统称为牙源性囊肿,包括含牙囊肿和牙根囊肿。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是环绕着未萌出牙的牙冠,且附着于牙颈部的囊肿。一般发生于10~40岁,发生部位多见于下颌骨第三磨牙区及尖牙区,发生于上颌骨者较少。
X线表现为单囊型或多囊型透亮区,界限清楚,囊肿内多含有1颗或数颗牙齿,故名含牙囊肿,所含牙为未萌出的恒牙或额外牙。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纤维构成,上皮衬里较薄,由2~5层扁平细胞或矮立方状细胞组成,表层无角化,囊液中含棕色或黄色液体。囊肿生长较缓慢,但可不断增大,膨大后可压迫周围骨质,使其吸收,变薄,并向阻力小的方向逐渐扩大,甚至可破坏上颌窦各壁而使面颊、口腔前庭、硬腭及牙槽突处隆起,眼球向上、向外侧移位或发生鼻塞。无感染时,局部疼痛不明显。
含牙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1个牙胚(含1颗牙);也有来自多个牙胚(含多颗牙)。含牙囊肿占颌骨囊肿的15%~17%,仅次于牙周囊肿,累及上颌窦者罕见,而位于上颌窦囊肿内少见报道。
临床表现为颌骨局部膨隆、牙齿缺失、牙列不齐或牙龈增生等症状。本例上颌骨内额外牙紧嵌于上颌骨,所以未影响牙列。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停留在牙槽中未萌出的牙齿刺激造釉细胞,使其呈增殖性并产生分泌物而形成囊肿。也有报道长期同时服用环孢多肽A和钙通道阻滞剂与囊肿形成有关。其显著的影像学特征是囊肿阴影内含有牙齿。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病灶,可见发育畸形或正常的牙齿、牙冠朝向囊肿,囊壁连接于牙冠与牙根分界处,囊壁薄,无骨质破坏。该例患者CT平扫示左侧上颌骨巨大类圆形低密度影,内含3枚正常牙齿影,牙冠均朝向囊腔,左侧鼻前庭膨隆明显,左侧鼻腔通畅性较差。如此巨大的上颌骨含牙囊肿病例罕见,囊内同时含多枚发育正常牙齿更少见。上颌骨含牙囊肿一经发现应尽早治疗,治疗囊肿小者,可采用唇龈沟径路切除,不进入上颌窦;囊肿大者,可采用上颌窦根治术式,完全切除囊肿及病牙,并尽量保留上颌窦健康黏膜。此病手术治疗预后好,很少复发。
鉴别诊断:①面裂囊肿:为胚胎期残余上皮形成的囊肿,囊内成分以胆固醇为主,密度可呈负值,可发生于硬膜、鼻旁和上颌,与牙无关,周围有硬化带,牙根周围间隙正常;②单房的造釉细胞瘤:囊壁常有切迹,牙根常有吸收或破坏;③牙根囊肿:呈最常见的牙源性囊肿,为牙根慢性感染所致,位于牙根部,牙一般无移位,周围骨质有硬化带。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