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联合口腔进路治疗咽后隙巨大神经鞘瘤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1岁,因鼻咽部不适1月余入院。患者自己将手指伸到咽部可触及到肿块。肿块逐渐增大,轻微疼痛及异物感,双侧鼻塞明显,吞咽、说话受影响,无鼻出血及痰中带血,无声音嘶哑。
专科检查:咽后壁偏左鼻咽至口咽见一枚约3 cm×6 cm大小的肿块生长,表面光滑,质韧,活动差,无压痛,无波动感(图1)。
CT扫描见鼻咽、口咽平面咽后间隙有一枚椭圆形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MR扫描见咽后隙偏左侧有一团块状肿物,大小约5.5 cm×2.6 cm,边界清,包膜完整,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图2)。
入院诊断:咽后隙肿物性质待定,考虑良性。于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联合口腔进路肿物切除术。经鼻、口联合于肿物表面做“T”形切口,电刀切开黏膜下组织并钝性分离,至肿物包膜显露,见界限清楚。未见黏连及滋养血管。完整移去肿物后电凝止血,缝合口咽部伤口。鼻咽部不能缝合的伤口采用双侧鼻腔后部填塞膨胀绵压迫。切下来的肿物形状不规则,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大小约5.5 cm×3 cm×2 cm(图3),剖开肿物内为灰白色鱼肉状。
病理切片镜下可见富于细胞栅栏状排列的Antoni A区和呈疏松黏液样的Antoni B区;免疫组化:S-100阳性,Ki-67阴性,Actin阴性,病理诊断:神经鞘瘤(图4)。
图4 镜下可见具有典型的富于细胞的栅栏状排列的Antoni A区和呈疏松黏液样的Antoni B区。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
术后72 h抽出鼻腔填塞物,术后4 d口咽伤口拆线。术后随访1年,伤口平整,MR扫描无残留及复发(图5)。
2 讨论
神经鞘瘤(Schwannoma)是由分化的肿瘤性Schwann细胞构成的包膜完整的良性肿瘤,是外周神经常见的肿瘤,生长缓慢,很少恶变。神经鞘瘤常见于四肢,也可发生于脊神经和脑神经,好发于感觉神经,但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也可累及,内脏神经很少发生,在口咽部较少发病。主要表现为无痛肿块,所有年龄均可发病,高峰发病期在40~60岁。早期多无症状,随着瘤体增大,逐渐出现压迫症状被患者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唯一的方法。
本病例肿物位于咽后隙,来源于左侧舌咽神经的可能性大。瘤体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分离比较容易,但体积大,鼻咽部分视野不清,且术后伤口难以缝合。借助于鼻内窥镜处理鼻咽部分,解决了手术操作的困难,也避免了软硬腭等副损伤的发生。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