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小涎腺恶性肌上皮瘤1例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1岁。8年前发现左侧舌根部有一无痛性肿块,口服药片时易呛咳,吞咽困难,偶痰中带血,来我院就诊,行电子内窥镜检查:口咽巨大肿块,CT检查:口咽腔左侧壁占位性病变。
查体: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肿大,间接喉镜见左侧舌根部下方突起一巨大肿物,半圆形,色淡红,约4 cm×5 cm×5 cm大小,占据口咽腔2/3,与咽左侧壁相连,表面黏膜光滑,无出血,会厌运动好,双声带闭合、运动正常。左侧颌下腺较健侧明显肿大,无压痛,质地中等,活动度好,其导管口无红肿,压之有清亮液体溢出,稀薄,量少,无味。
门诊送检灰白色0.3 cm组织块,镜下见:复层鳞状上皮下成片、成团分布的细胞大小较一致,圆形,梭型,胞浆嗜酸性的上皮细胞。部分区域瘤细胞核分裂可见。部分区域有囊性变。臆诊舌根部上皮源性肿瘤(恶性潜能)。
在气管切开后插管全麻下沿颈部入路行口咽旁肿瘤摘除术,病理检查报告:左侧慢性颌下腺炎,左侧咽旁错构瘤(良性)。
1年后患者再次出现咽部梗阻感,患侧舌根部靠近咽侧壁无痛性肿块3月。间接喉镜见左侧下颌骨升支内侧,舌根部下方半圆形3.5 cm×4.0 cm×5.6 cm的肿物,与咽左侧壁相连,肿物呈结节状膨胀性生长,无出血溃烂,会厌运动好,双声带闭合、运动正常。
入院后经常规检查未见明显手术禁忌症,气管切开后经鼻插管全麻下行口咽肿块切除术十患侧舌骨上清扫术,术后病理送检:灰白灰褐色肿块一个,大小6.0 cm×5.0 cm×4.0 cm,切面灰白,有坏死,质中,另送颌下腺4.0 cm×3.0 cm×1.5 cm及淋巴结一枚1.0 cm×1.0 cm×0.5 cm。
病理诊断:口咽低度恶性肌皮上瘤,肿瘤组织浸润包膜,浸润神经,左侧慢性颌下腺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图1~3)。
恶性肌上皮瘤首选手术治疗,从肿瘤包膜外正常组织内切除。若发生于腭部者均行肿物扩大切除+上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发生于腮腺的肿物多数行肿物扩大切除+腺体全切除+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发生于颌下腺者行颌颈联合根治术。口底、颏部者可行双侧舌骨上清扫术。其它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等。本例患者实施肿瘤扩大切除+患侧舌骨上清扫术。
讨 论
MME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Nagao T等报导大涎腺发生率为0.45%。恶性肌上皮肿瘤(占涎腺肿瘤的0.5%)80%发生于腮腺,其余见于颌下腺及小唾腺,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属低度恶性肿瘤,易局部复发,可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少见。
近几年,小涎腺肌上皮癌的发病呈上升趋势。15年前国内外文献报道共39例,杨耀武,毛天球报道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1992~2001年收治的15例MM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吕志倩,胡伟汉报道恶性肌上皮瘤24例临床分析。即俞光岩报道肌上皮癌19例后所见文献病例数较多的两组资料。
综合近20年国内文献报道及本组病例共118例,发病部位以腮腺最多,为36例。其次为腭部18例,颌下腺14例,鼻咽部11例,面颊部8例,乳腺6例,口底、磨牙后区、舌部、上颌窦各3例,颊黏膜2例,气管2例,唇黏膜、牙龈、下颌骨、颏部、会厌、声带、头皮、肝脏各1例。男性57例,女性61例,年龄13~80岁,平均45.97岁,男女差异不大。王洁等将肌上皮癌的瘤细胞分为透明细胞为主型、梭型细胞为主型、浆细胞为主和圆形或立方形细胞为主型共4种类型,一般认为瘤细胞的类型与患者预后无关。
目前认为肌上皮癌的组织来源有两种可能:肌上皮细胞或导管具有潜在多向分化能力的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存在于人体腺体的分泌部和导管,如大小涎腺、汗腺、乳腺、前庭大腺、前列腺、泪腺和胰腺等,组织来源于外胚层,具有上皮特性。肌上皮癌的生物学行为存在一定争议。Batsakis等认为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来看,含肌上皮细胞的涎腺癌恶性度较低,而不含肌上皮细胞者恶性度较高。
俞光岩等提出其生物学行为有以下特点:①部分肿瘤生长迅速,广泛浸润周围组织;②血行转移率高,大多发生于肿瘤晚期,转移部位不仅限于肺部,尚可转移至肝及骨;③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不高:④治疗后极易复发,预后较差,所以认为涎腺肌上皮癌为高度恶性肿瘤。
对于肌上皮癌的预后,Savera等随1报告的25例涎腺肌上皮癌,随访3年,29%死于肿瘤。他们认为肌上皮癌患者预后较差。而曾剑等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16例肌上皮癌患者,得到总的3年生存率为90.9%(10/11),5年生存率为87.5%(7/8),化疗有良好的控制率71.4%,认为肌上皮癌是一种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韩永安,冯志荣等报道小涎腺恶性肌上皮瘤手术1月后复发,发生淋巴结转移及全身播散转移,10个月后死亡。预后的好坏可能与该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但我们缺乏大样本量病例数来随访观察,对其预后的判断应进行系统性研究。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