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病例 > 咽后壁新生物,请诊断

咽后壁新生物,请诊断

2016/2/21 15:25:00    收藏:0    评论:0
字体大小: - +

患者 男,49岁。因吞咽梗阻感半月余入院。专科查体:咽部慢性充血,舌根及咽后壁可见淋巴组织增生明显。咽后壁偏右侧可见花生米大小暗黄色新生物,肿物下方粘膜有局部蓝黑色粘膜病变。
咽部增强CT:可见自咽后壁向咽腔内突出一类圆形密度不均结节,直径约1.0,邻近黏膜略增厚并明显强化(图1,2),CT诊断:咽后壁血管瘤。相关检查及血液分析、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尿液分析、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
手术及病理:遂行咽部肿物切除+咽部病变活检术,见口咽后壁偏右侧花生米大小肿物,表面颜色不均匀,有局限性白色突起。肿物下方局部粘膜呈蓝黑色,二氧化碳激光沿肿物基底切除新生物并取肿物周围病变粘膜送检。
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结果:S-100(+)、MART-1(+)、HMB45(+)、Vim(+)、CKP(-)、CD68(-)、Ki-67(约50%+)、CD34(-)。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分为肢端型、黏膜型、慢性日光损伤型和非慢性日光损伤型。黏膜黑色素瘤为国内常见的亚型之一,其预后较差,KIT基因突变为其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咽部粘膜MM通过咽喉镜常能发现,CT可以明确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累及范围,定性尚存在一定困难,增强扫描肿瘤常明显强化,易误诊为其他富血供病变。
本例CT显示咽后壁明显强化的结节,误诊为血管瘤,主要是因对其影像表现缺乏认识。MRI对富含黑色素的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价值较大,肿瘤常表现为短T1、短T2信号,较具特征性。MM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细胞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染色深、核分裂象多见。
肿瘤组织内出现的黑色素对诊断有提示意义,但部分肿瘤内缺乏黑色素,有必要结合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HMB45、S-100B、LDH、MIA等可辅助诊断。影像学检查主要针对病变分期与预后评估,18 F-脱氧葡萄糖及PET/CT融合显像,能够灵敏的反映病灶葡萄糖代谢活性,PET-CT全身扫描能一站式检测全身多部位的转移性病变,较CT、MRI更具优势,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分期等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口]。本例患者术后行全身PET-CT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性病变(图3),提示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我也来说两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茄子口腔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注册
评论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Sorry,评论加载失败啦~~~
抢沙发,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