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控制院内感染的监测和评估
【摘要】目的:对在口腔科临床工作中控制院内感染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方法:按照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消毒技术规范,对口腔科电钻机车头、器械消毒液、诊疗室空气和医务人员的手等的消毒、灭菌情况进行监测。结果:经过口腔科专用的电钻机车头快速高压蒸气消毒器消毒后的车头全部无细菌生长;定期更换的2%戊二醛器械消毒液完全无细菌生长;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后,诊疗室内的细菌下降到1,67+2cfu/平板,达到Ⅱ类区域的要求,但在开诊后3小时,细菌迅速增加到8.4+2.6cfu/平板;医务人员手指在开诊时即可检出病源菌,开诊后3小时检测,手指上沾有致病菌的人数和菌落数均增加。结论:电钻机车头和锐利器械易于得到满意消毒,诊疗过程中如何避免室内空气和医务人员手的污染值得重视。
【关键词】口腔科 院内感染
在口腔医学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多种传播途径可能带来的各种感染已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而引起各国公共卫生部门与口腔科医务人员的重视和关注。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卫生机构口腔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已于2005年5月1日开始实施。本文对控制口腔科院内感染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提供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消毒技术规范》,采用下述的监测方法:
1.1 口腔科电钻机车头的检测方法为:在快速高压蒸气消毒器内取出车头后,用浸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擦拭车头。剪去采样棉拭子与检测人员手接触的部分,然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的含相应中和液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验科作细菌培养。总共对电钻机车头检测31份次。
1.2 戊二醛消毒液的检测方法为: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0ml加入9.0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中,立即送检验科作细菌培养。总共对12份正在使用的戊二醛消毒液进行检测。
1.3 诊疗室空气消毒的检测方法为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置在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将平板盖打开,暴露5分钟后,盖好平板,立即送检。总共对经紫外线消毒后的空气检测12次,采样67个平板;开诊后3小时的空气检测10次30个平板。
1.4 医务人员手的检测
1.4.1 采样方法:被检人员五指并拢,用浸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擦拭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约30cm2)然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的含相应中和液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验科作细菌培养。总共对开诊前、开诊后3小时、以及用碘伏液擦拭3分钟干燥后,3个时间段,各10人次,进行检测。
1.4.2 将采集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秒,用无菌吸管吸取0.1ml,接种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培养皿,在37℃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 细菌总数的计算公式为:
细菌总数(cfu/cm2)= 平板上菌落总数×稀释倍数
采样面积
2 结果
2.1 口腔科电钻机31份标本全部无细菌生长。
2.2 戊二醛消毒液全部检测样本均无细菌生长。
2.3 紫外线消毒后的67个培养皿中,47个培养皿检出细菌,平均菌落数为1.6+2.0CFU/平板,菌落数符合卫生部颁发标准Ⅱ类区域的要求。开诊3小时后30个培养皿全部有细菌生长,平均每个培养皿菌落数8.4+2.6cfu/平板,超过Ⅱ类区域4cfu/平板的要求。两组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15.9,P<0.01; t=0.09, P<0.02)。
2.4 开诊前医务人员手的10人次细菌检测中,3人次检出病源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