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是全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
近日,市疾控中心权威发布本月防病提示:5月是春夏之交,由于气温上升,湿度增加,手足口病开始进入流行高峰季节。同时,随着气温升高,肠道传染病病原菌生长繁殖开始活跃,肠道传染病发病也将逐步进入流行高峰期。此外,今年蚊子“来得晚”,预计下周我市将出现首轮蚊,疾控专家提醒市民此时灭蚊效率最高。
警惕!5月手足口病多发
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
5月份是全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记者从各大医院儿科门诊了解到,特别是手足口病患儿有所增加。最近每天门诊接诊此病患者约5-10人,特别是进入多发期后,患儿还会逐渐增多。
市疾控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我市每年重病病例有20-30例。”
【专家支招】
家庭预防是第一道防线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15字知识,是防控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要诀,除了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游玩;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保证幼儿每日的户外运动,增强幼儿体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都要用流动水将手洗净,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如鼻涕、唾沫污染后,应立即将手洗净; 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盖口鼻,并妥善清理分泌物;家长应经常彻底清洗和消毒孩子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用品(包括玩具、图书);督促孩子不要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提倡孩子不要在空调下活动,要给孩子充足阳光,增加孩子免疫力。
少吃路边摊 谨防食物中毒
肠道传染病病原菌开始活跃
随着天气升温,不少市民又开始到街边大排档吃烧烤喝啤酒。对此,疾控专家提醒,本月起,肠道传染病病原菌生长繁殖开始活跃,要当心食物中毒。
疾控专家解释,食源性疾病,是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比如食物中毒就是其中一种。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症状。这类疾病往往以集体性发生或中毒形式出现。监测显示,我市以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为主。
【专家支招】
病从口入 “把好一张口”
做到“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
做到“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污染物品不要碰。
另外,举办婚庆、聚餐活动或农村地区家庭办酒宴时,应注意食品卫生,规范食品操作,防止生熟不分、交叉污染食品,不食用变质、生或半生的食品。
烦人!首轮蚊下周将出现
比往年晚了一个月
本月起,随着气温回升,蚊子开始蠢蠢欲动。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预计下周开始,我市将出现首轮蚊子。
蚊子主要会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等疾病。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副科长罗直智表示,4月底已有一些市民遇到吸人血的蚊子,此类并不是今年的首轮蚊,而是越冬蚊复苏。“今年首轮蚊子比往年来得要晚一些。”罗直智分析,由于今年气候影响,加上去年越冬蚊残留量少,导致蚊子来晚了一个月。“最近气温忽高忽低,对蚊子的繁殖是一大影响,去年首轮蚊出现在4月中上旬左右。”
【专家支招】
抓紧!现在灭蚊效果最佳
“在此阶段,市民若及时消灭蚊子的话,相当于灭掉了夏季成千上万只蚊子,所以说现在灭蚊效果最佳。”疾控专家介绍,现在一般是越冬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腹部干瘪,因为在寒冬时,它们主要躲藏在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如厕所、地下室、楼梯背面、水池下等处,不吃不喝。“复苏后,只要气温适宜,它们便会饥不择食,吃饱了准备交配产卵。一只越冬蚊可生产800多只‘蚊二代’,现在灭蚊效率最高。”罗直智告诉记者,这些蚊子多出现在家庭的车库阴暗角落里,会咬人,也会吸血,建议居民可用市售杀虫剂对上述场所进行一次喷洒。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