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健康教育 及早科学防治口腔癌
口腔癌是头颈部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近年来,口腔癌发病率增长较快,且有年轻化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公众对此病认知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近年来,随着肿瘤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的深入普及,公众对诸如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等癌症防治知识有所了解,但说起口腔癌许多人还比较陌生,临床上不少人因缺乏相关知识,就诊时疾病已处于中晚期。河北医大三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赵民朝建议,虽然口腔癌的发病率低于肺癌、肝癌、胃癌等癌症,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它。社会应加强对口腔癌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公众对此病的认知水平,使其增强防癌意识,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远离口腔癌侵袭。
嘴里的溃疡竟是口腔癌
省会的崔先生半年前口腔内出现了溃疡,当时以为是炎症,吃点消炎药就没事了。可是病情不断反复、加重,溃疡处越来越深,带动了半个脸疼痛、麻木,这时才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来到河北医大三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据接诊的该科主任、主任医师赵民朝介绍,当时崔先生口腔内外已形成漏道,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下颌骨鳞状细胞癌,已处于晚期,手术切除了半个脸,创伤较大。崔先生及其家人都没有想到:“原以为嘴里的溃疡是上火、有炎症吃点药就好了,怎么也没想到会是口腔癌!”
从接诊情况看,患者对口腔癌缺乏应有的认知,对口腔内的不适不重视,就诊时大多已处于中晚期,影响了治疗效果。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的总称。主要包括舌癌、牙龈癌、腭癌、颌骨中央性癌、口底癌、口咽癌、唇癌、涎腺癌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黏膜的癌症等。口腔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鼻咽癌,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口腔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为发病高峰,男女构成比约为2:1,其中以鳞状上皮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0%以上。
据了解,口腔颌面肿瘤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和患病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口腔颌面部癌瘤的患病率并不高(约在2.5~3.6/10万之间),约排在全身各部位肿瘤的第十位之后。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患者的绝对数并不少。“仅今年一月份,我们科就收治了7名口腔癌患者,包括舌癌、牙龈癌、口底癌等。大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赵民朝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口腔癌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是舌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较快,已接近所有口腔癌症的一半;二是口腔癌的患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20~30岁青年患者并不少见;三是女性患者逐年增多。
口腔内出现白斑、溃疡别大意
口腔癌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溃疡型、外生型(乳头状型或疣状型)及浸润型三种。溃疡型肿瘤多发生于皮肤或黏膜前部,表现为边缘隆起的火山口状溃疡;外生型肿瘤表现为菜花样,常合并感染、坏死;浸润型肿瘤发展较快,早期向深部与周围组织生长,表面稍隆起而粗糙不平。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可浸润破坏邻近组织器官而发生功能障碍。例如:损害面神经造成面瘫;感觉神经受侵时,可引起疼痛、感觉迟钝或消失;波及牙及颌骨组织时可造成牙吸收、松动或病理性颌骨骨折。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癌细胞也可逐渐侵入其遇到的淋巴管和血管中,导致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和远隔器官的转移,临床表现为颌面颈部肿大包块及远隔器官的癌瘤。生长在舌根、软腭等部位的肿瘤如治疗不及时,可因肿瘤压迫而发生呼吸、吞咽困难,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肿瘤迅速生长破坏过程中可产生毒性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加之肿瘤引起的出血、感染、疼痛、饥饿等,可使机体不断消耗,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机体衰竭等症状,称为“恶病质”或“恶液质”。
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白斑和红斑。口腔黏膜白斑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癌前病损之一,其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斑块,呈皱纹纸样、颗粒状,甚至发生溃烂。好发于颊部黏膜咬合线区域,患者主观症状有粗糙感、木涩感、味觉减退,其癌变率约3%-5%。口腔黏膜红斑的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上边界清晰的天鹅绒样鲜红色斑块,以舌缘部最多见,其癌变率高达90%。赵民朝提醒,如果出现口腔黏膜白斑,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上火了,有炎症了,而自己买点药了事,也不要因为不影响吃喝就不重视,应及时到口腔科检查确诊,以免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另外,出现牙疼、牙齿松动、麻木、腮腺肿块等也都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排查口腔癌。赵民朝建议,社会应加大对口腔癌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公众对此病的认识,增强口腔癌防治意识。
吸烟、嗜酒等是不可忽视的致癌因素
癌症的外在致病因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与免疫、遗传和代谢等内在因素共同作用,使正常细胞转变成恶性细胞而发生癌变,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长期作用的结果。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显示单一的因素会导致口腔癌的产生,但许多研究显示多重因素会提高口腔癌的发生率。口腔局部的长期慢性刺激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包括嚼槟榔、吸烟、嗜酒、阳光照晒、放射线,以及牙残根、锐利的牙尖、不良修复体等的长期慢性刺激。
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最根本措施。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预防应消除外来的慢性刺激因素,如及时处理残根、残冠、错位牙以及磨平锐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复体和不良的局部或全口义齿,以免口腔黏膜经常损伤和刺激,从而避免诱发癌肿,特别是舌、颊及牙龈癌。注意口腔卫生,不吃过烫和有刺激的食物,提倡戒除烟酒;在户外暴晒或在有害工业物质接触下工作时,应加强防护措施;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抑郁,保持乐观精神,对预防肿瘤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意义。及时处理癌前病变是预防和阻断其癌变的重要环节。
学会口腔癌自我检查方法很重要
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当前防癌工作的重要方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癌瘤往往是早期发展较慢,到后期才发展迅速,因此多数恶性肿瘤可以早期发现。早期发现口腔癌,及早治疗,预后是良好的。防癌普查则是实现癌瘤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重要手段。根据现实情况,防癌普查一般在高发人群或易感人群中进行,每3-5年进行一次;另外一种形式是医院开设口腔颌面肿瘤专科门诊,专门检查发现疑似病例和治疗已确诊的肿瘤患者,包括对具有明显遗传因素肿瘤患者的子女进行随访,每年1-2次。
同时,口腔癌的自我检查是一种简便易行、早期检出口腔癌的好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在洗脸或洗澡时,用双手触摸腮腺面颊部、颌下及颈部,观察有无无痛性包块或肿大淋巴结。
2.照镜子时,注意观察唇红及舌背部有无无痛性红色或白色斑块和异常硬块。
3.张大口,从镜子看上腭、牙龈和口底有无红肿或无痛性菜花样或结节状新生物。
另外,还需要警惕口腔癌的先兆症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口腔黏膜上(上下唇、舌体、牙龈等)有固定性溃疡,经治疗3~4周后仍不愈者。
二、口腔黏膜,尤其是颊黏膜上的红色或白色斑块近期扩大、增厚、变粗糙,或出现糜烂、破溃、出血者。
三、颌面部、颈部的无痛性包块或淋巴结,近期明显长大,出现疼痛不适,或发生口角歪斜。
四、在口腔腭咽部或上下唇出现麻木或虫爬等异物感。
五、口腔内特别是牙龈,发生原因不明的多次自发性出血。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