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造血干细胞采集新法
1996年8月,我国首例非血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中国红十字会华山医院成功实现。记者昨天从市红十字会获悉,今年起,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上海分库还将试点进行口腔黏膜拭子采样,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试点这一非血液采集方式的城市。
在9月2日本周五上午,华山医院将举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入库活动,据悉,这一次志愿者将不需要进行抽血采集血样了,只需采集口腔黏膜就行,这一在中国不常使用的非血液采集方式将从今年起在上海试点开展,以拓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采集方式。
据介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目前拥有200多万人份的库容量,每年还以10万人份的速率在递升。除了传统的用血液采集造血干细胞入库方式外,口腔黏膜拭子采集方式是一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的采集入库方式,具有采集避免创伤、运送通畅便捷、便于微信推送、志愿者易于接受等特点。2010年和2015年我国曾经在5个省市进行试点,上海也是试点省市之一。
今年,上海分库将作为全国唯一分库,开展为期三年的课题研究,通过在上海地区个人微信报名入库,医疗机构员工、高校大学生、社区居民等不同人群的采样,研究不同群体对这一采集方式的接受度、排斥性和信任感,分辨当前情况下哪一类人群更适合采取口腔黏膜拭子采集,研究样本的采集、运送等技术流程对分型检测的影响等。同时研究社会化运作模式对口腔黏膜拭子采样的推广作用。从而总结出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非血液采集的入库案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与世界发达国家采集方式相匹配的采集方式。
据悉,在2015年的试点中,本市已经采用微信推送的方式推广过口腔黏膜拭子采集,一年收集到了300-500个通过微信推送而来的采样,合格率达到99%以上。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