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个“语言康复门诊” 落户南医大附属口腔医院
前天,江苏省首个语言康复专病门诊正式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江苏省口腔医院)揭牌,同时首届口腔语言功能康复国际研讨会也在该院成功举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杨建荣在会上表示,这是我省首个开展此项专业诊疗服务的医疗单位,这将帮助更多有语言障碍的患者更有效地沟通,促进语言障碍康复工作的发展。
系全国首批开展语音治疗的医疗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语言康复治疗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全国首批开展语音治疗的医疗机构。该院语言康复治疗创建之初主要为先天性腭裂患者提供专业的语音评估和治疗服务,在此基础上,结合口腔医院患者的特点,以语音障碍诊治为主要内容,诊疗范围拓展至口腔肿瘤手术后发音功能的康复训练,功能性构音障碍的评估和干预等诸多方面。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先后为省内外慕名而来的数千名有语言障碍的患者提供了专业的诊疗服务。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语言康复诊疗工作,治疗室配备了高保真语音采集系统、VS-99计算机语音工作站以及Pentax电子鼻咽纤维镜等先进的诊疗设备,从而为实现高品质的语音采集、声学分析和腭咽闭合功能的客观评估检查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评估方面,医院采用不同的测评工具,对语音语言功能的不同模块进行专项评估;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的干预和治疗方案。
专业治疗团队引领语言障碍学科发展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语言康复门诊现已形成由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博士后)、医师(博士)、资深语音治疗师组成的专业诊疗团队。
其中,施星辉主任为国内第一批从事腭裂病理语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专家,在国内对语音治疗尚不熟悉的年代,开创了该项工作的先河。李盛医师毕业于华西口腔医学院,后又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直致力于通过个体化手术方案的设计和语音康复联合的治疗模式,最大程度改善唇腭裂患者的发音功能。姜成惠医生毕业于香港大学言语及听力科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具有相关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资深语音治疗师汪彬昺老师,先后前往台湾、四川华西和西安交大等多地进行研修学习,集各家之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评估和治疗经验。
与此同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的附属教学医院,在临床诊疗工作的同时,在施星辉教授的带领下,以语音室为基地,先后培养了数十名从事病理语音方面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开展了“声学分析技术在腭裂语音评价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02KJB320009)”,“口腔组织器官缺损重建后语音功能的评价与康复研究(BS2006546)”,以及“汉语腭裂患者病理性语音和异常构音模式的诊断与评估研究(BK2009347)”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际、国内专业学术杂志上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力地推动了语言障碍学科的发展。
术后发音障碍、卷舌音等
都可通过语言训练治疗
在我国,口腔疾患,特别是头颈肿瘤患者呈递增趋势,而头颈肿瘤术后的功能康复也成了近年来关注的焦点。由于口腔疾病发生的特殊位置,患者在经历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发音、进食等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以往,这类患者不知道到哪治疗,今后,就可以到语言康复门诊就诊了。另外,杨建荣表示,孩子因舌系带短引发的卷舌音、口吃等都是可以通过语言治疗纠正的。
学金融专业的刘云本科毕业找工作时,获得了南京某银行的面试机会,但是她却因为自己的发音不标准与工作失之交臂。她总是把拼音“ji、qi、xi”发成“gi、ki、hi”。最终,刘云来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语言训练治疗,治疗师汪彬昺帮她评估后发现,她的发音不准是因为发音时舌头和软腭摩擦所致,“这从专业上讲叫腭化构音,这种后置构音通过音律治疗是可以纠正的。”经过1个疗程(10次)的训练,刘云的发音就标准了。
“很多人觉得语言康复是五官科的事情,跟口腔无关。”杨建荣副院长说,“其实人类语言与口腔有着密切联系。语言的形成主要经过‘大脑发出信号、喉咙声带震动、通过口腔发出声音’三个步骤,真正的、标准的语言是需要口腔加工的。”杨建荣副院长表示,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关注牙齿方面的疾病,而忽视了口腔真正的语言功能。有些人讲不清楚话,但却找不到地方看,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还容易对学习、就业等造成负面影响。“我们的工作就是解决各类语言障碍问题,找出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