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头条 > 营销管理> 口腔门诊健康教育的初步实践

口腔门诊健康教育的初步实践

2016-03-31 14:59:53    浏览:0    评论:0    来源: 青年人
字体大小: - +

口腔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口腔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口腔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进步,一些国家和地区依靠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基本上改变了龋病与牙周疾病对人类牙颌系统的侵害,已使千百万人受益。而在我国,乳牙、恒牙患龋率仍有上升趋势,牙周疾病患病率很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门诊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属于因牙痛才就医的被动就诊方式,往往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控制口腔疾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尽快改善口腔健康状况,不断适应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是我国口腔医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不失时机地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

由于龋病及牙周病是危害人体健康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我们着重对患者开展了以下专题的健康教育:龋病病因及其防治、牙周疾病因及其防治、氟化物的正确使用、窝沟封闭剂防龋术、龋齿早期充填、如何正确刷牙、延缓避免“老掉牙”,牙齿保健利长寿、不用牙齿咬硬物如铅笔、啤酒瓶盖等。

2 口腔健康教育的方法[1]

2.1 图片、文字、宣传栏

诊疗室墙上贴有“少吃含糖食品有益健康”、“如何预防牙周病”、“口腔护理十步曲”、“龋病病因”的宣传画,室外候诊环境中设有黑板及橱窗,按照健康教育的内容定期出黑板报(半月1期),做到内容精炼,语言通俗。图文并茂的宣传方式吸引了许多就诊患者前来观看、咨询,增加了宣传范围及力度。

2.2 个别交谈

随着生活水平及文化程度的提高,就诊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渴望得到与自身有关的口腔保健知识。因此,我们在对患者施行检查、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耐心、形象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并挤出一定时间进行“个别交谈”。

2.2.1 对儿童的教育

儿童龋齿的发病除与牙齿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外,尤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密切相关。如吃甜食过多,不能坚持早晚刷牙或方法不当,据我们对2291名城乡1~2年级学生健康行为的调查得知,不能坚持早晚刷牙或不会正确刷牙者城市占19.33%、农村占36.79%;喜食甜食者,城市占25.63%、农村占23.03%。[2] 由于患儿已有牙痛的痛苦体验,加之治疗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适,我们及时采取“疼痛教育”,指出:“要想牙不痛,必需坚持早晚刷牙,每次3min,进食后要漱口。正确的刷牙方法是顺着牙缝轻轻地竖着刷,将牙的各个面都刷到(示范),使用保健牙刷和含氟牙膏,少食含糖食品,特别要注意在临睡前不要吃糖与饼干等食物。并用激励的方式对患儿讲,阿姨相信你是一个懂道理的孩子,你一定能够做到。鼓励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许多家长带患儿来复诊时很高兴地告诉我们:这种教育方法很管用,孩子们就听医生的话,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已得到纠正。这也更加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2.2.2 对青年人的教育

青年人理解能力强,并具有爱美心理,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宣传拥有洁白、整齐、健康的牙齿在服务演艺行业人员中的重要性及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并给予口腔卫生指导,效果较好。

2.2.3 对老年人的教育

老年人存在“老掉牙”是天经地义的观念,往往牙痛难忍才来就诊。我们告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老年人也应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刷牙与漱口应坚持终生,避免烟酒,并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有牙病时应及时就医。平时坚持叩齿运动和按摩牙龈(做示范)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牙周组织功能和抵抗能力,每半年一次去医院进行口腔健康检查,这样可延缓口腔老龄化现象,使牙龄与寿命大致相等,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对此,老年患者非常欢迎,也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

2.3 对陪诊人员的的教育

主要是对婴幼儿陪护人员的教育。门诊患儿中,乳牙龋坏较普遍,有的相当严重,甚至乳牙还未出齐就已发生龋坏现象(如奶瓶龋),有资料表明乳牙患龋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委,这与家长缺乏对乳牙的保护知识及对护牙卫生习惯的养成不以为然不无关系。诸如:“乳牙坏了没关系,反正要换新牙”的错误观念在不少家长头脑中依然存在,针对这一情形我们及时进行宣传和教育,指出:“龋齿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小洞可变成大洞,发展下去将会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使以后萌出的恒牙易遭损坏。龋齿除引起剧烈牙痛外,还可造成牙齿的过早缺失,不但影响儿童从食物中摄取身体所需足够的营养物质,而且还因牙齿咀嚼功能不全影响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导致牙列不齐,颌面部畸形等,影响美观;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可使胃肠负担加重,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身体的发育。对乳牙的防护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在孩子乳牙萌出后(6个月左右),家长就应开始对乳牙进行护理,于每次喂食后用清洁的纱布蘸温开水轻轻擦净幼儿口中的食物残渣,并逐渐教会孩子养成进食后漱口的好习惯。当20颗乳牙全部萌出后(两岁半左右)就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饮食多样化,适当吃些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等,增加口腔的自洁作用。要减少儿童零食,少食含糖食品。每半年一次去医院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已查出的龋牙应及时治疗。”这样动之以情,晓知以理的教育方式使家长们易于接受,并能积极参照实践,对年长儿也可起督促作用。

2.4 候诊教育

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大多长年忙于学习、工作、家务等,很少用时间学习口腔保健知识,我们将他(她)们来院就诊这一宝贵时间加以充分利用,在候诊环境周围设立了有关口腔健康教育的橱窗及黑板专栏,向患者发放《健康导报》、《爱牙专刊》等健教资料,广泛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候诊教育主要采用个别交谈和集体教育的方式。个别交谈是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宣传教育,目的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治疗步骤、愈后及恢复以后的护牙知识,指导正确就医。集体教育是将我们平时主动收集的牙病患者普遍提出的一些疑问向众多的人进行讲解、释疑,收效较好。不少患者感慨地说:被动治疗不仅自身痛苦,而且花费也高。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对保护牙齿实在是太重要了。

3 效果评价

经过近一年的口腔健康教育,我科门诊工作量较前增长了138.5%,许多曾经在此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回去后带领孩子、家属前来就诊,甚至介绍亲戚、朋友前来咨询、检查、早期治疗。主动前来登记做“窝沟封闭防龋术”的较原来增长了150%。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有所提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对200名患者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前后的口腔保健知识增长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经χ2检验P<0.01),说明门诊口腔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 体 会

口腔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要提高社会人群口腔保健知识水平,破除不卫生、不文明的旧观念,建立口腔健康行为并非“一日之功”,口腔医务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进行口腔健康教育要从影响健康行为的心理、社会、文化因素、传统观念与习惯着手,根据不同年龄、个人或群体对口腔的要求、兴趣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仅仅依靠就诊教育(解说、图片、文字)为患者还缺乏一定的形象认识,如果利用候诊时间播放生动有趣的口腔保健录像片,运用模型等方法讲解,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还将扩大利用新闻媒介(广播、电视、报刊)面向广大群众宣传爱牙知识,到社区服务,为患者送温暖。变每年一度的“9.20”爱牙日为爱牙月、爱牙年,不间断地宣传爱牙知识,达到人人爱牙的目的,使爱牙活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为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口腔保健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210008 南京市口腔医院

参考文献

[1] 杨是,石四箴主编.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42.

[2] 朱维建,梁青.小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评价.广东牙病防治杂志,1997,5(3):35.


我也来说两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茄子口腔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注册
评论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Sorry,评论加载失败啦~~~
抢沙发,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