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理损害原则是诊疗过程中一项重要原则
摘要: 无心理损害原则应与无菌原则、无癌原则一样在治疗活动中受到重视。医疗活动必须在情感、语言、行为、诊疗手段、诊疗环境等方面不能给患者造成心理损害。
关键词: 心理损害;诊疗;原则
同无菌原则、无癌原则一样,无心理损害原则是诊疗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主要的原则。所谓无心理损害原则既是在诊疗过程中、医院及医护人员不能给患者造成心理损害,其内容包括:情感无心理损害原则、语言无心理损害原则、行为无心理损害原则、诊疗手段无心理损害原则、诊疗环境无心理损害原则,如果医院及医护人员给患者造成了心理损害,则影响患者康复或造成新的疾病,或促使病情恶化,甚至发生死亡。
1 情感无心理损害原则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本身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患者来到医院需要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对病者的疾病康复是十分需要的。喜悦易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对诊疗有利,镇静易使患者产生安定感,患者能从中得到安慰和精神上的安慰,有利心身健康。
然而,医护人员不良情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损害,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甚至产生心理或生理的损害。医护人员在患者面前流露出愤怒情绪,表现为态度生硬、脾气暴躁,使患者感到缺乏人情,产生恐惧或讨厌之感,使治疗不配合。医护人员痛苦的情感则使一些患者猜疑自己病情恶化或预后不良,而产生严重的思想负担及精神紧张。医护人员厌恶情感,尤其那些长期受疾病折磨和危重患者,将挫伤患者的自尊心,造成心理障碍。
2 语言无心理损害原则
语言是神经系统的特殊刺激物,它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具有致病和治病的双重作用。“良言一句三冬暖”,耐心的询问、科学的解释、同情的安慰,能使患者信任医护人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甚至增加疗效。
相反,不礼貌的语言、生硬唐突,出言不逊、言辞粗鲁将成为一种恶性刺激,使病者气愤、苦恼、伤心、忧愁,增加了患者的思想负担,影响疗效;不恰当、不科学的解释会造成患者精神恐惧,疑虑满腹,发生医源性疾病,甚至导致自杀。生理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受恶性语言(如咒骂)的刺激发怒时,血压会急剧升高,有的甚至在盛怒之际,导致“中风”;人在语言等因素引起心情不快时,常常会导致胃病发作或食欲减退,通过开导,胃痛自愈,食欲亦增加。诸葛亮三气周瑜亦是语言致病的实例。
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遵循语言无心理损害原则,避免一切不利于患者心理、生理的情况发生,保持良好的状态和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语言。
3 行为无心理损害原则
医护人员在患者心目中应该是高尚的、受人尊敬的、可以信赖的形象,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将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及患者的心理活动,对诊疗效果也会产生影响。衣着整洁、举止有度,给患者以稳重、热情、可信赖感,将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能使诊疗发挥最佳水平。
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不仅会对患者的疾病康复有影响,而且还会发生医源性疾病,医护人员的行为不能给患者造成心理损害应成为大家遵守的原则。医护人员蓬头垢面、歪戴帽子,衣服肮脏,举止不雅,给患者带来不信任感、厌恶感,会使诊疗中断,延误病情。医护人员在病区、办公处高声谈笑,沉重的脚步声,也会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影响患者休息,甚至使病情恶化。医护人员在病区、工作期间吸烟,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会使患者产生烦躁、厌恶感。医护人员向患者索取物品,患者心理上可能对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感,担心治疗受到影响,出现抑郁、思想负担加重;医护人员能办到的事却办不到,甚至打骂患者,做违法的事,对患者心理损害更大。
文章链接:
http://www.kq88.com/index.php?s=/Headpage/ColumnMainListIndex/index/Btype/7/id/19870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