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流行病学
提要 目的 了解我国南方地区1988~1992年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基本状况。方法 在1988~1992年期间,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对南方监测医院孕28周至产后7天的围产儿及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88~1992年南方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发生率为12.5/万,其中唇裂为4.1/万,唇裂合并腭裂为8.3/万。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上海市的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居前三位,分别为16.7/ 万、15.6/万、14.6/万;上海市和贵州省唇裂合并腭裂最高,均为10.4/万;西藏自治区和安徽省的唇裂分别为7.6/万、6.0/万。城乡无显著性差异。男性发生率为14.4/万,女性为10.4/万,性别比为1.5∶1。唇裂合并腭裂占总病例的67%。单侧病例占70%,左侧总唇裂为49%。结论 南方各省(市)、自治区的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发生率存在差异。发生率无变化趋势,城乡无差异,男性较女性易感。非综合征性唇裂合并腭裂较多发,单侧多于双侧,以左侧为主。
关键词 唇腭裂 非综合征性发生率
非综合征性总唇裂是人类主要畸形,在我国它的发生仅次于神经管畸形,居第二位。它是不伴发其他系统、器官畸形的、不在综合征之内的唇裂、唇裂合并腭裂的总称。很多研究表明,它的病因与环境和遗传两大因素有关[1~2]。国外学者研究唇腭裂病因及发病机理时,为了在条件一致的基础上比较,常常选择非综合征性病例,因为它的缺陷仅限于唇腭裂,不受其他非主要因素的干扰。我们拟报道我南方1988~1992年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趋势,为今后研究该畸形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打下基础。
对象与方法
监测对象为孕28周至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死胎、死产),非综合征性总唇裂指单发的唇裂、或(和)唇裂合并腭裂的病例,排除了其他系统畸形或综合征性内的唇裂病例,如神经管畸形伴发的唇裂。
南北方划分大体以北纬35°为界,北纬35°以南的省份为南方。北纬35°以北的省份为北方。采用以医院为基础抽样监测,监测对象使用统一的表格,每月审报。表格由三级监测网审查合格后录入电脑。监测质量控制见文献[3]。
统计学分析:χ2线性趋势检验分析发生率趋势变化,两样本率的检验采用二项分布的两样本率比较。
结 果
南方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发生率及动态变化趋势:
1988~1992年,南方15省(市)、自治区共监测围产儿1811582 例,总唇裂2257例,总唇裂发生率为12.5/万,(95%)可信区间为11.8/万~13.2/万),以西藏自治区最高,为16.7/万;湖北省最低,为9.6/万。各省(市)、自治区发生率见表1。单纯性唇裂以西藏自治区最高,为7.6/万,安徽、云南省次之,分别为6.0/万、5.7/万;唇裂合并腭裂以上海市和贵州省最高,均为10.4/万。
表1 南方各省(市)、自治区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发生率(1/万)
围产儿数包括性别未填的围产儿
南方各省(市)、自治区1988~1992年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见表2。经χ2线性趋势检验,5年发生率无变化趋势(χ2=0.004,P>0.5)。
表2 南方地区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发生率(1/万)
2. 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城乡、性别发生特点:
城镇围产儿1 153 129例,乡村658 453例,男性围产儿945 362例,女性865 698例。城乡及男女的唇裂畸形数及各自的发生率见表3。城镇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发生率为12.6/万,乡村12.0/万,经x2检验,x2=1.3,P>0.1,差异无显著性。男性总唇裂的发生率为14.4/万,女性为10.4/万,经x2检验,x2=58.3,P<0.01,差异有显著性。男性发生率是女性的1.4倍。
表3 南方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城乡、性别发生率(1/万)
畸形儿城乡未填13例,性别未填4例
3. 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缺陷程度及性别分布:
南方2 257例(4例性别不明除外)病例中,单纯性唇裂、唇裂合并腭裂分别占33%、67%。单侧总唇裂占70%,左侧总唇裂则为49%,左侧唇裂合并腭裂及左侧单纯性唇裂分别为29%、20%。双侧总唇裂仅为19%,双侧单纯性唇裂和双侧唇裂合并腭裂分别为2.4%、16.5%。单纯性唇裂患儿的性别比为 1.4∶1,唇裂合并腭裂为1.6∶1。见表4。
表4 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缺陷程度及性别分布
4例性别不明者除外
4. 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围产儿死亡率:
2 257例总唇裂患儿中,活产1 986例,占88%,死胎75例,占3.3%,死产33例,占1.5%,出生七天内死亡163例,占7.2%。在我们的监测的病例中,共死亡271例,围产期死亡率为0.15‰。出生七天内死亡的病例占总死亡病例的60%。
讨 论
我国曾有过唇腭裂发生率的报道[3],但他们的监测对象为多发畸形及综合征在内的唇腭裂,与国外比较时,不具可比性。新的概念认为,三种以上的畸形应视为综合征,它的发病机理更为复杂,不能作为其中某一畸形的病因。在我们的监测统计中,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占所有唇腭裂的80%,对唇腭裂独特的病因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这就是为什么国际上在研究唇腭裂病因时,选择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病例的原故。
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围产期死亡率较低,仅为 0.15‰。在死亡的围产儿中,以出生七天内死亡的患儿为多,占死亡病例的60%,这些患儿大多是非综合征性唇裂合并腭裂的患者。南方非综合征性唇裂合并腭裂占总唇裂的67%,丹麦人为55%[4],不论是单纯性的唇裂,还是唇裂合并腭裂,都以单侧多见,单侧性病例占70%,而单侧性总唇裂中,左侧占 49%,当唇裂合并腭裂时,双侧发生的比例大于双侧唇裂。
我们发现男性在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发生中占优势。在单纯性唇裂中,性别比为1.4∶1,唇裂合并腭裂中,性别比为1.6∶1,我国正常新生儿的性别比为1.02∶1。尽管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发生率存在种族差异,但男性的发生机率大于女性,且受累程度较重在各种族之间却是一致的[5]。
(感谢:卫生部妇幼司、全国30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和省出生缺陷监测办公室以及各参加监测医院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Munger RG, Lidral AC, Basart AM, et al. The Msx-1 homeobox gene and risk of isolated orofacial clefts: an effect modified by maternal vitamin use? Am J Epidemiol, 1995,141:S74.
2.Chenevix-Trench G, Jones K, Green AC, et al. Cleft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Associations with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 and retinoic acid receptor loci, Am J Hum Genet, 1992,51(5):1377.
3.肖坤则.四川省18市、地、州唇腭裂的流行病学.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9,7(4):240.
4.Mitchell LE, Christensen K. Analysis of the recurrence patterns for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 in the families of 3,073 Danish Probands. Am J Med Genet,1996,61(4):371.
5.Ray AK, Field LL, Marazita ML.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 in west Bengal, India;evidence for an autosomal major locus. Am J Hum Genet, 1993,52(5):1006.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