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集团体制之内的苟且OR医疗创业的远方
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会议召开前两天,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在朋友圈宣布:张强医生集团已经完成本轮融资。今年1月份,张强集团高调宣称要融资1亿元,而据知情人透露,此次融资实际额度为1500万美元;时间再往前,3月中旬,国内首张医生集团营业执照落户深圳,其“前身”则是一家“私人医生工作室”。
2016年,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资本市场,医生集团热度持续不减。据粗略统计,短短一年时间,国内新成立的医生集团已达30多家,其中不乏像张强医生集团这样的大型集团。
美国模式能否在中国生根发芽?
医生集团是“Medical Group”的直译,指的是由多个医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机构。医生集团最早出现在1863年的美国,即著名的梅奥诊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的医生集团已经成为医疗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美国医疗协会2012年报告统计,仅有5.6%的美国医生直接受雇于医院,而高达83%的医生则加入了“医生集团”;SK&A公司2015年1月统计报告则称,全美约有28万多个医生执业团体,其中56.06%是仅有一名医生坐诊的独立执业,而超过20人以上的医生集团也达到2936个。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医生集团似乎应该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应该是我国医改的一个大方向。比美国晚了一个半个世纪的才出现的医生集团,能否在中国发芽生根,得到迅速壮大呢?
资本的热情似乎能够成为中国医生集团迅速崛起的催化剂,但无论是从根源还是远景来看,医生集团在中国的未来未必一片坦途。
从产生根源上看,医生集团是在医生、保险、患者三者博弈的过程中产生的,其生存发展在保险体系的土壤之上。而从目前来看,中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保险体系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停留在先进与落后的层面,而是特点与本质的不同。
从整个保险体系来看,美国政府承担了65岁以上老年人、贫困人口和残疾人的医疗保险。2012年前,美国并不要求人们强制购买保险,2012年奥巴马ACA法案出台后,要求大部人强制购买保险,要求雇主必须为员工购买保险。当然,现在奥巴马还在2016年的大选中风雨飘摇,其医改的命运并不确定。美国的保险有各种模式,最典型的是管理式医疗机构HMOs,在这个保险体系内设定了严格的分级诊疗体系,保险人必须选择一位家庭医生,转诊后才能报销,在HMOs体系外,保险公司不负担任何开支。
而在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尝试,医疗保险尚未取得大众满意的效果,在高度普及的医疗保险体系下,看病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对于医生集团来说,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目前通过医生集团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尚未和医疗保险挂钩,很多患者往往需要自费,这也成了医生集团发展的一个瓶颈。
张强医生集团的张强在接收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不通过医保看病,他觉得这是值不值的问题。
这或许是作为医生集团的无奈,但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此下去,就像私立学校一样,“贵族医疗”也将成为中国医生集团的最终归宿。
带着体制的镣铐难以起舞
目前,国内医生集团主要有三种模式:体制外、体制内、网络平台。
体制外模式,医生完全脱离体制,自由职业。这种模式对于医生水平要求比较高,当然也最接近国外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生的身份不只是医生,还是管理者、宣传者、运营者、创业者。
体制内模式,医生不离开大医院体制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多点执业。这种模式受益于国家对于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放开。医生集团只是“中介”,医生可以在医生集团的组织下进行“走穴式”执业。
还有就是网络平台模式,随着智慧医疗的发展,医生利用网络平台,完成多点执业。当然,这种模式依托于平台,必将受制于网络医疗的诸多缺点。
不同的模式,最终解决的是医生身份的问题。简单通俗地说,在医生集团中的医生,到底是全职、兼职,还是业余。
医生集团和现有医疗体制相对应,不同的模式中医生在体制的身份不同。这一点和发达国家的医生集团是一样的,或者我们可以说,这一点是我们在学发达国家。但是,体制内与网络平台模式的医生集团,真的能够与体制外模式的医生集团分庭抗礼吗?
与其说是三足鼎立的模式划分,不如说是受制于体制的权宜之计。医生多点执业是一个复杂的制度,简单的“允许”恐怕不足以支撑人们对于多点执业的期待。
在政策放开之前,很多医生都存在“多点执业”的行为,毕竟相比体制内的收入,走穴的收益是十分诱人的。所以体制内的医生集团模式,不过是将原来的灰色收入洗白,体制本身没有变化,医生受制于考核考评制度,其身份处境并没有太大改变。
而网络平台模式呢?虽然是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但受制于技术的发展,线上问诊目前还并不能完全取代线下问诊,所以网络平台模式的形式化更强一些。
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生集团的现状并不如资本热捧的那样美好,如果没有脱离体制,医生还是医生,身份没有变,处境就不会变。今年两会,政府关注医疗还停留在医疗改革、医药改革、医生多点执业、保险普及等基础层面的问题上。事实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医疗水平来说,这些问题也确实是当务之急。在体制没有太大改变的情况下,医生集团的发展模式很难有所作为。
医生集团满足人们的期望
当我们追捧医生集团的时候,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呢?
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期,发展走向的迷茫期,投资者有追新的心态。投资本来就是有风险的,新鲜的事物未来是不确定的,但这不妨碍人们去尝试。资本对于医生集团的青睐或许正是这种心态的体现。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医疗资源的有力补充,医生集团完全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要担当“逆袭”、“改变”这样的重任,恐怕还困难了一些。医生集团的热度,早晚都有消退的一天。
在医改效果不理想,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的时期。人们关注医生集团,更多地是关注医疗市场的创新。现有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无法让患者满意,人们自然愿意去尝试一种新的方式,期待改变。但事实上,这种期待总有失望的一天,因为医生集团不是破冰者,甚至算不上是搅局者,只不过是小心翼翼的尝试者。
但是,这并不表示医生集团就没有未来,对于医疗事业来说,对于医疗改革来说,甚至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它都是无比珍贵的。
医生集团不能算是前景广阔的沃野,正如医生这个职业的性质一样,它值得尊重,但不能过分追求利益。医生集团的远方,最终将属于敢于走出体制的医生们,属于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者,那些勇于求索的创业者。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