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学03-3
第3单元 牙 列 缺 损
考点串讲
(九)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
1.可摘局部义齿达到的基本要求 ①适当地恢复咀嚼功能;②保护口腔组织的健康;③良好的固位稳定作用;④舒适;⑤美观;⑥坚固耐用;⑦容易摘戴(2001)。
2.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原则(2003)
(1)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原则
①生物学原则:修复体材料对人体无害;根据余留牙条件及支持组织情况,恰当恢复功能;义齿设计制作尽量减少对天然牙覆盖,义齿部件与口腔组织密合;义齿形态、范围不妨碍周围组织、器官正常的功能性活动;患者容易适应。
②生物力学原则: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符合生物力学原则,避免基牙与基托下组织受到不利作用力而损害健康。
(2)固位设计原则
基牙选择原则:首选健康牙,治疗患病牙,选择固位形好的,基牙数目不宜过多(2~4个),基牙位置恰当,越分散越好(2005)。
就位道原则:选择的就位道应便于患者摘戴义齿;根据义齿的固位需要选择就位道;根据义齿的稳定需要选择就位道;就位道不应导致义齿与邻牙间出现过大的空隙;应根据就位道对基牙外形进行修整。
确定就位道方法:
平均倒凹法:将模型方向调节在各基牙的近远中向和颊舌向倒凹比较平均的位置。
调节倒凹法:使缺隙两侧基牙的倒凹适当地集中在一侧基牙的某一面上。适用于基牙牙冠短,基牙长轴彼此平行者(2003、2005)。
选择就位道一般规律:个别前牙或后牙缺失,或单间隙连续缺牙时采用调凹式就位道。前牙缺失,一侧后牙非游离端缺失,或前后牙同时有缺失者,采取由前向后斜向就位道。后牙游离端缺牙一般采用由后向前斜向就位(2001)。
缺牙间隙多且倒凹大者,则采取平均倒凹的就位道。
直接固位体(卡环)的设计原则(2001、2003、2004、2007):固位体的数目、分布与基牙的位置、数目的选择原则相同;按导线设计卡环;不损害基牙,利用天然间隙,尽量少磨牙体组织;卡环臂进入基牙倒凹深度要合适;避免卡环臂对基牙产生侧向力和扭力;卡环与基牙表面要密合,接触面积尽可能小;基牙牙周健康差或缺牙多支持力差时,应增加固位体;增加基牙原则应靠近弱基牙、由线支承变为面支承;兼顾美观、舒适及义齿摘戴方便。
(3)稳定设计原则:加大平衡距增加平衡力;补偿义齿支持组织可让性之间差异;变混合支持形式为单一支持形式。
(4)咬合设计原则:人工牙牙合面形态恢复应符合固位、稳定需要;根据义齿的牙合力支持形式设计人工牙牙合面形态和恢复咀嚼功能;恢复或适当加高垂直距离;改善余留牙牙合关系;选择适合的人工牙;合理排牙。
(5)连接设计原则
连接设计目的:有利于义齿固位、稳定,并将牙合力传递。
设计原则:有一定强度、质坚韧、不变形、不断裂;不影响周围组织功能性活动;根据不同情况,呈不同的大小、外形和厚度;不进入软组织倒凹区。
连接体类型:刚性连接(缺牙少、基牙健康情况好)和弹性连接(缺牙多、基牙健康情况差)。
连接设计尽量减少义齿异物感:尽量减少义齿体积;合理安排连接部件位置。
(6)加强设计的原则
义齿折断的好发部位:修复小的缺牙间隙及咬合紧的低间隙义齿,位于人工牙腭舌侧基托处及人工后牙牙合面支托连线处;前后均有缺牙,中间孤立牙的腭侧基托处;下颌后牙游离端缺失,近缺牙区基牙的舌侧基托处或前牙舌侧部位的基托处;加强丝设计不当处;塑料基托过薄或有气泡部位;上颌多数牙缺失,前部腭中缝处或其两侧的基托。
义齿折断的原因:义齿存在过分薄弱区域;义齿局部应力集中;设计制作不当造成义齿折断的隐患。
预防义齿折断的措施如下。
对义齿薄弱部位的加强:调牙合开辟间隙,使缺牙间隙的牙合龈距离或近远中距离加大;埋入加强钢丝;用金属牙合、舌面加强;塑料基托易折断处用金属网加强或金属基托替代;支架位置、布局应设置合理。
设计和制作义齿避免产生应力集中的条件:减少应力集中造成义齿形态突变;加强丝走向避免与基托内应力的方向正交;义齿制作中避免气泡。
(7)牙合学的原则:口颌功能协调;咬合关系稳定;颌位关系正常;适当恢复咀嚼功能;尽可能不改变原有口腔环境;修复过程中需纠正患者不良咬合习惯。
(8)美学的原则: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