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
鹅口疮是一种细菌感染,引发鹅口疮的原因有多种,如母亲阴部感染、奶瓶、奶嘴不消毒、长期服用抗菌药物等,鹅口疮的症状表现为白点,类似于脓包,鹅口疮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一起了解一下吧!
鹅口疮
鹅口疮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是一种叫做白色念珠菌的霉菌引起的口炎,在婴幼儿最常见,留心的妈妈自己能够看出来。如常在口腔粘膜的颊部、舌上、齿龈和上腭部位出现白色点状、或乳凝块状物,好似一层白色的膜,但不像乳块那样容易擦去,用这一办法可以区别是鹅口疮,还是凝乳块。
虽然病儿无疼痛症状,也不发热,不流口水,但这种病是非常重要的信号。因为出现这种病多是继发身体上的其他疾病,尤其是当身体有了其他种病,如高热、败血症、疹疮(感染)等,应用了大量抗生素之后,把人体内的正常细菌丛杀灭了,相反的把本来寄生在人体口腔、阴道、肠道内的白色念珠菌变成了致病菌,引起了鹅口疮等白色念珠菌感染,所以自己一旦发现这种病,立即向医生讲,立即停止抗生素的治疗,防止再引起机体整个霉菌性感染,否则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恶劣后果。
鹅口疮的原因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6、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小儿得了鹅口疮要及时治疗.一,局部用药口腔内的局部用药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先用弱碱性溶液,如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然后用盐水棉球洗干净,最后涂上1%龙胆紫。
每天2次,一般2~4天就可治愈.局部也可用制霉菌素,先将制霉菌素50万单位(片)碾成细末,平均分成4份,每次用1份,直接撒入患儿的口腔内,不喂水,让宝宝自己用舌头搅拌,使药物与口腔黏膜充分地接触.一般每天2次,几天后鹅口疮就会荡然无存。
鹅口疮的症状
1、小儿患了鹅口疮时,刚开始的时候会有白色的点状或小片状的附着物,逐渐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长着像脓包样的痘痘,用棉签擦,难以擦去。
2、鹅口疮通常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上。
3、当小儿得了鹅口疮时会因为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还会伴有轻度发热等现象。
4、因擦拭而受损的粘膜,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鹅口疮的治疗方法
1、一旦小儿得了鹅口疮,可以用2%重碳酸钠溶液,如苏打、纯碱等擦洗口腔(在擦洗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以免伤到宝宝,导致感染),每日3~5次,每四小时一次,然后涂1%紫药水,或用棉花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涂在口腔患处,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
2、涂药后不要马上吃奶,或进食后不要急于给小儿涂药(大概30分钟后方可),否则会引起宝宝恶心、呕吐。(注意多给宝宝饮水,这样有利于将病菌排出体外)
3、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小儿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每次喂奶前,应清洁奶头,妈妈双手也要洗干净。如果是人工喂养者,奶具要严格煮 沸消毒。
4、治疗的同时可以顺便给小儿补充 VB和VC,每日3次,在小儿病好后停止。
5、如发现宝宝口腔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咽喉堵塞,呼吸困难等严重状况,应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
结语:以上对鹅口疮做了详细的介绍,家长在护理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卫生。定期给孩子的玩具及衣物消毒,每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换上鹅口疮会哭闹不止,因此,家长要多观察。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