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腔黏膜病学史
我国口腔黏膜病的研究源远流长。迄今为止,最早关于口腔黏膜病的记载出现在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据周大成教授考证,甲骨文中记载了“疾口”“疾舌”“疾言”等与口腔疾病有关的卜辞。目前甲骨文中有两片“贞疾口”的卜辞,即口腔黏膜相关疾病。“贞疾舌,于妣庚”,意为武丁患舌部疾病,求其先母妣庚赐其治愈。疾言,即可引起声音嘶哑或发音困难的相关疾病。因甲骨文的卜辞多用于占卜,故未见到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的记载。
>>古人对口腔黏膜病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素问》就有关于口溃疡的记载:“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意为心火上炎,肺金烧灼,熏蒸于口,遂发口疮。《内经?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在《黄帝内经》中已反映了四时六淫之邪,内发于脏腑者,经之口内可生疮糜烂。隋朝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中写道:“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口舌生创也。”指出脏腑热盛与口疮发生有关。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记载:“心脾有热,常患口疮,乍发乍磋……”指出口疮病因与心脾积热有关,有治愈性和自限性的特点。宋代的《圣济总录》记述:“口疮,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蒸发口舌,故做疮也。”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云:“口疮服良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则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此方滋补脾阳治疗中焦土虚,对火口疮中的虚火治疗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南北朝时期《刘涓子鬼遗方》一书中,首次将复发性唇疱疹称之为“热疮”、“热气疮”,主张用生地黄膏、黄连膏等治疗。《诸病源候论?热疮候》云:“诸阳气在表,阳气盛则表热;因运动劳役,奏里则需而开,为风邪所客,风热相搏,留于皮肤,则生疮。……风多则痒,热多则痛,血气乘之,则多脓血,故名热疮也。”
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带状候》中关于带状疱疹记载“带状者,缠腰生,疮如带,因以为名。”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四缠腰火丹》曰:“绕要生疮,累累如贯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产腰火丹”是因“心肾不支,肝火内炽流入膀胱,缠于带脉。”后称之为蜘蛛疮、蛇串疮、火丹等.青?陈实功《外科正宗》曰:“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发于肌肤。”
>>现代口腔黏膜病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口腔黏膜病学经历了30年的创立起步、10年的振兴奋起和20年的发展飞跃后,目前已形成一门生机勃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专业学科,其部分研究项目已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建国后30年,中国口腔黏膜病学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创立起步阶段。在该阶段,全国共有约250篇论文正式发表,绝大部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少数学者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基础理论研究,但其整体研究水平较低。
1978年,在卫生部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的领导下,口腔白斑与口腔扁平苔藓及其癌变防治协作组(简称“两病”协作组)成立,李秉琦教授率先提出“中西医结合防治口腔黏膜疾病”的具中国特色的治疗方向,主持拟定了有关复发性口疮、口腔扁平苔藓疗效标准及治疗方案,收入卫生部规划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上述疾病诊治标准,全面带动我国口腔黏膜病学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口腔黏膜病学进入了振兴奋起阶段。
在“两病”协作组成立的短短10年里,我国口腔黏膜病学发展迅猛,1988年成立了以许国祺教授为组长的中华医学会口腔黏膜病学组,并于当年在江苏常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学术大会,我国口腔黏膜病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层次的发展飞跃阶段。1998年,成立了以李秉琦教授为主任委员的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一届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
目前,众多医学院校及口腔医院开设了口腔黏膜病专科门诊,部分医学院校设立口腔黏膜病研究方向硕士点和博士点,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口腔黏膜病的研究水平奠定了基础。2000年,由李秉琦教授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黏膜病学》第1版出版发行,这些都表明口腔黏膜病学在我国已成为一门重要的独立学科。
(本文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周学东教授主编的《口腔医学史》)
来源:康乾网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