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头条 > 口腔新闻> 口腔患者的不安全感

口腔患者的不安全感

2016-07-28 16:02:25    浏览:0    评论:0    来源: 茄子口腔云
字体大小: - +

生老病死是世间不可逃脱的自然规律。人的一生之中都有暂时伴随病人角色的可能,口腔医生也不例外,甚至有些病人会与这个角色终身相伴。这是角色令人惧怕、厌恶,但由于某种原因有时不得不对这个角色坦然受之。

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与各自特定的角色相联系。反之,由其所处角色又可期望其发生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当一个人被确诊患有某方面疾病时,哪怕只是口腔方面,这个患者在心理和行为上也就产生了变化,其中最具明显的就是:患者没有安全感。

许多口腔患者在求诊问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加强,对医疗机构在实施医疗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普遍心存疑虑,对诊治过程中的创伤性医疗行为顾虑重重。人人都知道“病从口入”这一成语,所以对牙科诊治的安全更为关切,更不放心,只是碍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直言相告而已。

绝大数医务工作者认为,医生只要把科学研究结果告诉患者,让他们放心就可以了。实际上,这种做法常常事与愿违,不能奏效。患者往往不相信医生的解释,会质疑医生提供的事实,会“一叶障目”,只盯着负面的个案报道,只对耸人听闻的新闻感兴趣,严谨的科学分析在他们的偏见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回想起“鸡血疗法”、“红茶菌疗法”、“绿豆汤疗法”大行其事的往事,我们就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对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千万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另外,我们的队伍中的少数人唯利是图,弄虚作假,也让广大患者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诚信提出了严厉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患者相信医生提供的科学依据,难度之大,不难理解。

除了上述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患者不容易接受医生解释的原因还有:

(1)话题并不轻松。在和患者谈论健康和疾病这一类话题的时候,“与医疗行为相伴的副作用及其对人体的潜在伤害”这一敏感内容是很难回避的,那么,向患者传递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很难消除。此外,医患双方在医学知识层面上的严重不对称也增加了患者的理解难度,要消除医患之间的鸿沟并非易事。

(2)对危险几率的理解不同。医患双方所处地位不同,对危险性的认知必然不同。患者从自身安全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医生则是根据科学分析的数据来判断。对医生来说,危险是几率高低的问题。对患者而言,危险是“有”和“无”两者择一。评估方式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沟通上的障碍就很难克服。

(3)沟通的目标不一样。医生希望通过沟通让患者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危险,消除顾虑。患者不喜欢说教,他们期望在沟通中得到医生的共鸣、理解、同情。

(4)不同的患者对同一危险性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例如,对于癌症与氟的关系的新闻报道,癌症患者必然远比其他患者更加关注;患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比一般人更迫切要求用树脂材料替代银汞填充体,因为他们担心后者可能会释放出水银加重自己的疾病。

所以,口腔医生应该学会在医患沟通中快速准确的判断患者存在的问题,做到与患者“感同身受”。用患者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对患者的切身感受就会比较容易明白,比较容易理解,也就能够更顺利地与患者就牙科治疗危险性的话题进行沟通。


我也来说两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茄子口腔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注册
评论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Sorry,评论加载失败啦~~~
抢沙发,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