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当牙医,你能做什么?
张洪量:不当牙医的导演不是个好歌手
你早就该拒绝我,不该放任我的追求。给我渴望的故事,留下丢不掉的名字。 时间难倒回空间易破碎,二十四小时的爱情,是我一生难忘的美丽回忆…
---《广岛之恋》
以一首《广岛之恋》传唱大江南北的台湾歌手---张洪量
竟然是台湾牙科医生中级别最高的专科医师???
1984年毕业于台湾台北医学院牙医系的张洪量,有着渴望拓展音乐创作的视野。为了父亲的心愿,暂时放下自己最喜欢的音乐事业,选择继承父亲的衣钵,在自家牙医诊所看诊。
1986年张洪量在美佳牙医诊所担任院长。将牙医工作做到极致的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1989年张洪量以《心爱妹妹的眼睛》和《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两首中文流行音乐正式出道,进军歌坛。正如他在采访中说到“未来我要当一个‘牙医歌手’,希望看牙齿的病人能成为我的歌迷,我的歌迷也能来找我看牙齿。”
“牙医歌手”并不满足于此,本着对电影与生俱来的独特情感,在音乐事业巅峰时期毅然奔赴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电影拍摄。此外,在2013年出版思想巨著《黄书》,以一种宏观的视角透析人类历史,誉为“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黄种人世界最提气的一本书!”
脱下医生的白大褂,他是流行音乐的歌手,经典情歌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他是导演,有着浓烈的电影情怀;他更是作家,踏遍东西各国,提笔将20年的人生阅历写成《黄书》…
契诃夫说“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对于张洪量这样极具才情的创作者而言,即使重返牙科,他也能专注于牙齿,继续将工作做到极致。
“人生就是要有不同的尝试,但一定要坚持做最喜欢的事情”张洪量如是说。
余华:比起学医,我更喜欢写作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活着》
二十多年前,余华还是一名牙科医生。
在那个年代,牙医大多如同跑江湖的一般。在某个繁华街区,撑一把油布雨伞,将钳子、锤子等器械在桌上一字排开,同时也将以往拔下的牙齿一字排开,用来招徕顾客。每天都是手握钢钳,在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里“捣腾”。无需助手,像修鞋匠、理发匠一样,挑着一副担子,游走在四方,浪迹于天涯。
余华是幸运的,没有地摊式的从医经历,而是就职于某家医院。那时候,口腔医疗水平还很落后,保健意识几乎为零,与其说是医院,更不如说是“牙齿店”。与现在知识分子化的牙科医生相比,余华更像是一名“店员”。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余华在“牙齿店”干了5年,看了无数颗牙齿和口腔。嘴巴里没有余华想要的风景,于是他决定写作。
就这样,余华弃医从文,成为了“第二个鲁迅”。1983年开始创作,并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形成“先锋文学”的新文学潮流。他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国作家网评论说。
不当牙医的余华,还能拿起笔,以纯净细密的叙述,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构建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文学世界。
除了牙医,你还能做什么
曾经有位牙医朋友跟我分享,她最怕的是多年以后,她的世界狭窄到只有牙齿。
的确,如今大多数牙医的世界就是诊所和患者的口腔,一年365天。除了牙齿,牙医跟患者也没有其它可以交流的话题。还是传统的眼光来看待日新月异的牙科市场,还是固执己见、坚守在自己封闭而保守的“医学世界”。
你可曾想过,如果有天你不当牙医,你还能做什么?
你不是张洪量,你也不是余华,你做不到肆意玩转音乐和文字。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从现在开始,学会诗意的生活。除了对牙医事业的热爱,多点自己的兴趣。有时间,看看除了专业以外的书籍,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篮球、唱歌亦或是插花、手工…有时间,多出去走走,看“面朝大海”,赏“春暖花开”…
你会发现,除了牙齿和口腔,你还有很多很多…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