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火药也可能“吃出”口腔溃疡
春季是一个容易上火的季节,很多人都在忙着降火气。可也有人比较“倒霉”。因为他们的口腔溃疡,可能是吃药吃出来的,甚至还可能是吃降火药吃出来的!
乱吃降火药导致口腔溃疡
小王(化名)最近一直觉得咽喉不适,估计自己有点上火了,就吃了些银黄含片。根据说明书上的备注,这种药包含金银花和黄芩的提取物,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以及急性咽炎所致的咽喉肿痛,有清热、解毒、消炎之效。在小王看来,这就是个“降火”的药。
可没想到,吃着吃着,小王的“火”似乎并未消去,因为他又出现了口腔溃疡。小王估计自己火气实在有点大,就继续吃药,结果口腔溃疡不但没好转,似乎还越来越烈。最后去咨询了下医生,结论却是——他的口腔溃疡可能和他吃的“降火药”有关。
这就让小王想不通了。
普通感冒、消化不良、精神紧张等因素均能引起口腔溃疡,但老百姓总习惯把它笼统地当成上火,并服用各式各样的降火药。其实,药物本身也可以导致口腔溃疡,甚至包括一些被认为降热清火的药物。
比如华素片、银黄含片这类润喉片,其中含有一些薄荷、碘的成分,吃起来感觉特别清凉舒适,也常被人当成清热去火的药。可事实上,这些成分在起效的同时,还可能影响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对口腔黏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服用,可能引起口腔溃疡。所以这类药物一般建议按说明书要求用量含服,若连用3~5天后症状未见缓解,应及时就诊。如果服药期间出现口腔溃疡,还应该咨询一下专门的医生或药剂师。
这些药也会导致口腔溃疡
当然,会导致口腔溃疡的药物可不只是那些似乎很“清火”的药物。还有不少常用药,都会带来这类问题哦。
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抗生素,特别是氨苄西林、头孢氨苄等广谱抗生素。抗生素常被用来治疗细菌感染,但若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真菌感染,引起口腔溃疡。特别是广谱抗生素虽然对细菌的杀伤力强,但缺乏针对性,大范围地破坏正常菌群,真菌趁机大量繁殖,诱发各种口腔问题。因此,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抗生素,尽量选择有针对性的窄谱抗生素,并按疗程服用,更要避免自己滥用抗生素。
解热镇痛药也是一类常用药,但其本身有一定刺激性,也可能刺激黏膜。比如布洛芬、扑热息痛等,如果服用时在口腔停留过久,易引起黏膜损伤,带来口腔溃疡。所以建议服这类药物时先喝点水,以免将药物放入口中时,药片黏在黏膜表面难以下咽。
让人想不到的是,就连漱口水使用不当都可能导致口腔溃疡。“这多见于有一定抑菌作用的药用漱口水。”刁雨辉说,这类漱口水应遵医嘱使用,如果相应的口腔疾病好转或痊愈后擅自长期用,可能引起口腔内正常菌群失调,有引起口腔溃疡的风险。另外现在一些哮喘患者常需要使用含有激素成分的哮喘喷剂,使用后,如果没有及时用清水漱口,可能造成激素在口腔长期停留,也可能引起口腔溃疡。而滴完含激素的眼药水后,如果没有及时按压内眼角1~2分钟,药物成分可能通过鼻泪管进入口腔,所以也可能增加口腔溃疡的风险。
◆延伸阅读
止痛药能止痛也能致头痛
止痛药虽然能止痛,但如果滥用止痛药,也可能带来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导致头痛。根据最新一版的国际头痛分类来看,和用药相关的头痛就包括分别与麦角胺、曲坦、单纯镇痛药、阿片类、复方镇痛药、联合用药等相关的几类。各种止痛药对中枢神经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过量使用还可能干扰脑部对疼痛的感觉和反应能力,反过来导致头痛。
另外,还有些患者由于使用了不当的药物来镇痛,结果导致药物依赖、药物滥用的情况发生,这后果就更严重了。
吃药退烧反而导致“药物热”
在临床上有时候还会遭遇一些匪夷所思的情况,比如南京曾经有三级医院收治到一位患者,持续发热做抗感染治疗很久都无效,最后医生发现,他竟然是因为药物导致的发热,而停药后,热度反而退了。
其实,“药物热”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 多为持续高热,常达39℃,甚至40℃以上。这种发热温度虽高,精神状态、食欲等却尚好;用退烧药效果不好。而且临床可以引起发热的药物非常多见,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都可能引起发热,所以会有人把药物热当成感染引起的发热,结果用药后反而情况更严重。
由于药物种类极多,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千变万化,而且即便是正确用药也无法完全避免不良反应,所以对于市民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自行滥用药物,用药前记得阅读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事项,如果真的出现了不良反应也不要慌,及时找医生处理,根据个人情况更改治疗方案即可。如果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当然更要尽快就医,以便医生及时处理。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