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头条 > 儿牙> 听过“挑马牙”吗?看完将颠覆你的想法

听过“挑马牙”吗?看完将颠覆你的想法

2016-04-08 14:28:09    浏览:0    评论:0    来源: 贵阳网
字体大小: - +

你知道什么是“马牙”吗?听过“挑马牙”这种民间说法吗?袋鼠麻麻表示,这个从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民间偏方,真的是害苦了不少孩子呢!

案例1:纱布蘸水擦马牙致宝宝口腔糜烂

小优出生8周多,近期妈妈给小优哺乳时,发现孩子吃奶时会烦躁哭闹,有两次还狠狠咬疼了乳头。妈妈仔细观察小优口腔后发现,宝宝上颚齿龈边缘出现两粒黄白色的“米粒状物”(其实是马牙),一心急,妈妈赶忙找来纱布蘸水去擦,结果导致了宝宝口腔糜烂、高烧不退,不得不送往医院救治才转危为安。

案例2:拿针给孩子挑马牙致孩子感染

刚刚出生三天的郑宝宝突然发热不退,不肯吃奶,送入院的时候表现烦躁不安,由于新生宝宝不易发热更不易高热,医生细问才知道是前一天,奶奶拿缝衣服的针给孩子挑了“马牙”出了事,导致宝宝感染发热。

以上事例并非特例,鉴于此,袋鼠麻麻觉得科普下马牙的知识十分有必要!那么,孩子长了马牙,到底如何应对才正确?快跟袋鼠麻麻一探究竟吧~

什么是马牙?

所谓马牙,也叫“板牙”,是指宝宝在没出牙以前,多在婴儿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冒出一些像米粒大小的黄白色小球球,数目不一,表面无破溃,周围无红肿,触摸有硬结感,像是刚刚萌出的乳牙,却不是真正的牙,也不能用来咀嚼食物。

马牙在医学上叫做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2~3周或数月可自行消失,属于新生儿时期的特殊生理状态,是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些代谢细胞的堆积而增生的结缔组织,不是上火的表现。

宝宝长马牙后,一般没有不适感。但是个别宝宝会出现爱摇头、烦躁、咬奶头,甚至拒食,这是由于局部发痒、发胀等不适感引起的。

马牙与鹅口疮相似 家长要学会区分

鹅口疮,中医称之为“雪口症”,俗称“白口糊”,常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新生婴儿时期经常见到的疾病,属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


鉴别:

马牙: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一般没有不适感,不影响婴儿吃奶和乳牙的发育。

鹅口疮:严重时白色絮状物遍布宝宝口腔,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用棉签擦不掉,如果强行剥离,上颚或齿龈上会出现红色创面;患儿会出现食欲下降、呼吸不畅、吞咽困难等症状。

Tips:若宝宝长的是鹅口疮,家长可用棉签蘸些制霉菌素涂在患处,配制方法是用10ml温开水加1片制霉菌素。但需要注意的是,鹅口疮容易复发,治疗见效后应再坚持继续涂抹3-4天。

宝宝长马牙后该如何正确应对?

袋鼠麻麻提醒广大家长,如果发现宝宝长“马牙”了,千万不要拿针去挑或用布去擦,这对宝宝来说是很危险的。

因为新生儿口腔黏膜很娇嫩,粘膜下血管丰富,全身抵抗力极低,如果用针挑破和纱布擦,不仅会给宝宝增加痛苦,更严重的是由于口腔粘膜的损伤,有利于细菌侵入,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发生口腔炎,而且局部繁殖的细菌会进入血液循环中,严重的可能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甚至危及孩子的生命。

一般情况下,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婴儿吮奶进食时,牙床与奶头反复接触摩擦,“马牙”便会自行脱落或吸收,因此无需任何治疗,只要在平时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即可。

正确清理宝宝口腔的方式

新生儿:

其实新生儿的口腔一般不需要特别清洗,因为宝宝还没长牙,唾液起到天然的口腔清洗作用,即使在给宝宝喂奶之后在空腔黏膜上残留一些乳汁,也可以通过宝宝自己的唾液达到冲洗的作用。家长只要平时餐后记得给宝宝喝些白开水,就能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婴幼儿:

在宝宝2岁半以前,你可以用棉棒、纱布或塑胶指套帮他们清洁口腔。待宝宝2岁半以后,你就应该为他们准备专用的牙膏、牙刷和漱口杯。

Tips:如果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孩子长马牙后不爱吃奶,但爱咬奶头,甚至哭闹得很厉害,这就需要去医院看看了。

茄子口腔云有话说:

挑马牙、挤乳头、感冒捂汗……这些流传已久的育儿偏方,你家孩子中招了吗?有人将这些偏方称为祖辈的经验总结,殊不知经验也有对错!科学在发展,育儿观念也需与时俱进,不能将无知奉为经典、把冥顽当作传承,否则,苦了的只能是我们的孩子!


我也来说两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茄子口腔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注册
评论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Sorry,评论加载失败啦~~~
抢沙发,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