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女子想拔蛀牙,智齿却被拔。说好的沟通呢?
家住厦门万寿北社区的倪女士,上颚有一颗蛀牙,疼了大半年,前天她终于决定将它拔掉。
倪女士来到离家不远的一家牙科诊所,接待她的是一位年轻医生。“我向他简要介绍了情况,要求拔掉蛀牙,牙医检查我的牙齿后,同意了拔牙的要求。”过了十几分钟,麻药起效,医生开始拔牙。
拔完牙,倪女士下意识地用舌头舔了舔蛀牙的位置后一愣:“蛀牙怎么还在?那刚才拔的是哪颗?”
患者 我要拔蛀牙 智齿怎被拔
倪女士的蛀牙挨着一颗智齿,位于左上颚,去拔牙前牙齿被蛀了一个洞。
在诊所做了简单检查和沟通后,牙医就开始打麻药拔牙。术后,倪女士发现不对劲,和牙医有了争执,“我说拔错了,他说没错。我说我要拔的是蛀牙,他说刚才拔掉的那颗是智齿。我说我智齿不疼,疼的是蛀牙,他说那颗智齿得拔掉”。
两人的对话犹如“鸡同鸭讲”,倪女士生气了:“我觉得我的蛀牙没得到解决,却白白受罪了一番。”
医生 蛀牙还有功能,不宜拔
前天下午,倪女士再次来到诊所。诊所主任黄医生在拍片后向导报记者解释说:“那颗智齿紧挨着病齿,导致倪女士平时难以清洁干净,这是造成蛀牙的一个成因。”
黄医生不建议倪女士拔掉那颗蛀牙,“从位置上看,它的功能性挺重要,如果不是实在不得已,还是建议保留。”黄医生建议对蛀牙做填充处理,“在技术上完全可以解决她的烦恼”。
黄医生说,按照规定,执行手术的牙医必须在病历上写下病人的自述,拔哪颗牙更要先征得病人的同意,“应该是沟通上造成误解,这件事对我们的工作细节也是个提醒”。
黄医生向倪女士表示抱歉。倪女士接受了诊所的这一说法。
手记
“沟通”是良方
和谐的基础是信任,信任的基础是职业道德。
正所谓“以德服人”,所谓的医德包括尊重患者的权利,以及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对专业的科学精神和对患者痛苦的感同身受等。
这也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关键。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