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系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治疗的方法有放疗、硬化剂注射、皮质激素治疗、冷冻、血管结扎、外科切除,激光外科和栓塞、瘤内结扎等,而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血管瘤始于1966年Rush首先报告经动脉灌注氮芥治愈1例大面积海 绵状血管瘤,1986年Hurvitz等[1]应用环磷酰胺静脉注射治疗2例其他方法治疗失 败的血管瘤取得成功,但由于这些药物毒副作用大,临床上未得以推广,本文采用瘤腔内注 射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38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12~83 岁。病变部位:腮腺咬肌区10例,舌部8例,软腭5例,口底4例,唇颊部4例,颈上部3例, 咽侧3例,眶下区1例。瘤体范围:最小1.5×1.5 cm,最大5.0 ×6.0 cm。瘤体累及二个解 剖区6例,二个解剖区以上4例。患者均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穿刺为凝 固血液,治疗前均行B超检查或MRI检查。
1.2 方法:本组病例均住院治疗,治疗前先作胸片、血常规、 肝功能和心电图等各项常规检查,结果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可接受治疗。平阳霉素8 mg以0.9% 生理盐水2.5 ml稀释后加入地塞米松5mg,适量加入少许利多卡因,每1 cm2瘤体范围内注 射1 mg,以5号针头直接刺入瘤腔,回抽有血液后再注入药物。平阳霉素一次用量成人不超 过16 mg,小儿不超过8 mg,7~14天注射一次,总数一般不超过6次。
2、结 果
38例中,用药后局部反应表现为轻度肿胀,局部无溃疡糜烂,以后则逐渐硬化,皮肤粘膜色 泽变白,约半个月以后色泽渐趋于正常,2~3个月后组织逐渐恢复正常弹性及形态。观察12 ~28个月,35例瘤体全部消失,未出现面瘫、呼吸困难及组织坏死。3例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 、5个月和6个月发现复发,再次用药后瘤体消失。
3、讨 论
3.1 海绵状血管瘤为静脉型血管畸形,多于出生时发现,好发 于口腔颌面部生长快,容易发生溃烂、感染和出血。由于口腔颌面部解剖复杂,功能重要。 其治疗的方法均不理想。手术切除瘤体往往因口腔颌面部复杂的解剖关系和特殊的部位,常破坏面部的形态及导致功能的障碍。鱼肝油酸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用传统方法,但 其局限性大,并发症多,注射该药后易形成大血栓,导致严重的组织肿胀、坏死和出血,注射该药时还要避开神经组织和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大大限制了其在口底、软腭及口咽部的应 用,疗效也不够理想。
3.2 抗癌药物治疗血管瘤始于60年代,以后Hurvitz等人经动 脉灌注用环磷酰胺治疗海绵状血管瘤获得成功
[1]虽然抗癌药物可引起血管内皮 细胞萎缩破坏,促使血管瘤退化,从而治疗血管瘤。但这类药毒性大、副作用多、疗程长患 者难以接受,故临床上未得到广泛应用。平阳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平阳链霉菌产 生的。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抑制胸腺嘧啶核苷参入DNA和DNA结合,抑制DNA的合 成,影响细胞代谢功能。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对造血功能亦无明显损害。该药不良反应 少、副作用小,主要是发热,最严重的是肺炎样症状和肺纤维化表现。
[2]平阳霉 素使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萎缩破碎、血小板粘着、微血栓形成,导致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
[3]因此,临床上便利用平阳霉素治疗肿瘤时这一副作用的发生机理来治疗血管瘤。
3.3 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不良反 应少、副作用小,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对造血功能亦无明显损害,不抑制肝肾功能。瘤 腔内注射方便,不溶血不破坏周围正常组织,可重复用药。该药疗效好,治愈率高,与鱼肝 油酸钠比较,因其引起的组织肿胀轻,故对位于口咽舌等部位的血管瘤较安全。平阳霉素和 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可以增加血管收缩剂的感受性,对未成熟血管瘤的增殖有抗同 化和血管收缩作用,以及抗炎作用,血管瘤内迅速增生的血管对糖皮质激素含量的改变特别 敏感,可促使血管瘤缩小或恢复原状,从而使肿瘤退缩[4]。我们还将平阳霉素用 于鱼肝油酸钠治疗失败的病人,也取得理想疗效。因此,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局部注射时配以少量利多卡因几乎达到 无痛状态,患者易于接受。该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颌面部正常的解剖形态和功能,且对其他方法治疗失败的患者仍可治愈,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更具有突出的优点,为颌面部海绵状 血管瘤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对于其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 察。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