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牙医的细腻与辛苦!同感的转~~
身穿白大褂、头戴防护面罩,这是很多人儿时对牙科医生的印象。从处治牙龈炎、拔牙、补牙,到牙齿矫正、洗牙……在多数人眼中,牙医是一技傍身,受人尊敬的好职业。
在口腔科诊室,张医生正接诊一位洗牙患者。记者主动请缨给她打下手,征得同意后,记者换上白衣,戴上口罩。经诊断,这位患者的牙龈炎是由口腔中牙结石较多引起。张大夫手持超声洁牙机,伴随着超声波急速振荡,蒸馏水雾化而出,在患者的牙齿上形成强烈的冲击。一时间,血、唾液、牙石粉末等混杂着各种细菌的东西从患者口腔飞溅而去,喷射在张医生的眼罩、口罩以及白衣上,一旁的记者也是难逃,口罩、白衣上也满是血迹。待洁牙机稍做停顿,记者赶紧拿起纸巾给患者擦拭嘴边的血渍,又给患者递过一杯清水让其漱口。"洗牙时,牙结石被击碎,牙龈受到强烈刺激,会造成出血,这都属于正常现象,我把冲击力度调弱一点,您忍一忍,坚持一下。"张医生耐心地对患者说……持续近40分钟的洗牙过程,记者不停地给患者擦拭血渍的纸巾已装满一个纸篓。
"在我们口腔科体验,回去一定要换换衣服,洗个澡,最好化验个血项。"张医生告诉记者,口腔中的细菌有200多种,牙医的工作都是在有菌的环境下操作,尤其是洗牙,医护人员尽管全副武装,也难免被飞溅出的细菌污染,所以牙科的医务人员会定期去体检,化验血项。
牙医是个细致活儿
另一间诊室内,刘医生出专家门诊。牙椅上躺着一位小伙子,刘医生正在给他做治疗。看着牙医全副武装,手持各种器械,虽然近在咫尺,但患者却不知道医生是怎样在自己嘴里"鼓捣"的。耳边传来的不是电钻的"轰鸣"声,就是器械碰撞托盘时的叮当声。偶尔还会在嘴里"电焊"些什么东西,患者心中难免会有些紧张和畏惧。
"我在给他做根管治疗,这位患者是因龋齿引发牙痛,拍片看出他疼痛的牙齿根部神经已坏死。上次把坏死牙髓拔了,这次要给感染的根管进行清创消炎。"刘医生一边说,一边从托盘里取出一个带锯齿的针状器械,用这个小针在患者的牙洞进进出出,同时给患者解释,以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这是根管锉,用它将牙洞里的感染物质一点一点取出,然后把牙齿根管冲洗干净,之后把消炎药放入牙洞中,再用氧化锌把牙洞临时封堵住,一周后,牙洞中的炎症消了,就可以用永久填充物补牙了。"
看着刘医生利索地操作着,记者感觉这补牙对牙医来说可能不是啥难事,刘医生却说:"这可是个细致活儿,一分一毫不能有差错,如果遇上给患者配矫正器,只要有一毫米的偏差,患者就会不舒服,有时还会划破口腔。"
记者帮忙递过白色托盘,里面有探针、钳子、铤子、车针、拔髓针、扩大针、根管锉……刘医生说,牙科用的器械多达数百种。牙医在处置口腔问题时,要用戴着手套的手指捏着这些细小的工具,在湿滑的口腔中操作。操作中手指力度轻不得、重不得,轻了不起作用,重了可能会触痛患者。还得避免因唾液湿滑可能引起的器械从指间滑脱掉入患者口中等意外。看来,牙医是个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职业,来不得丝毫马虎。
牙医也得要体力
陪着医生忙完两个患者的口腔处置,已是上午10时许,可能由于精神高度紧张,记者感觉腰腿酸困,又累又饿。口腔科主任赵世英感慨:"当个好牙医,有好的技术还得有好的体力。比如:为年轻人矫正牙齿时,有一颗牙齿需要拔掉,此时拔牙不能破坏牙槽骨,不能使用铤子,只能用钳子把牙夹住,然后慢慢地用力一点一点地往下摇,直到把牙连根完整地摇下来,这种拔牙因牙根坚固完整,所以费时也费力,有时拔一颗牙要30多分钟,牙科医生会累得满头大汗。"
"30年前,我刚从学校毕业开始当牙医,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每月配发粮票,一般医生每月配发粮票14公斤,而牙科医生和按摩医生一样每月配发粮票16公斤。可能是国家觉得我们牙科医生出的力气多,体力消耗大,吃得多吧,所以给我们的粮补也多一些。"赵主任笑着说。
牙医都有职业病
在口腔科呆了一上午,记者注意到每位医生平均接诊5位至6位患者,每位患者的治疗时间平均都在40-50分钟。在此期间,医生们始终是坐着,身体前倾,头部微微低下,双手不停地操作,偶尔在患者起身漱口时,才能稍稍转转脖子,活动活动。医生们说,牙医几乎人人都有职业病,颈椎、腰椎、腕关节、手关节都有毛病。经常一上午下来,腰和脖子都是僵的,手指也不听使唤,连拿水杯的力气都没有了。
主任说,干这一行,"心"最重要,要有同情心,从患者角度去感同身受,如果医生不管轻重,很有可能把患者疼晕过去,治疗时手一定要轻;要有耐心,面对儿童的哭闹、成人的畏惧,医生要不窝火,不动怒;还要细心,面对细小的牙齿,做起来要胆大心细,认真准确。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