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分级诊疗“即墨路径”:380万推进医养结合
4月26日,青岛市分级诊疗和基层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现场会在即墨市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15年10月,即墨提出了分级诊疗的发展思路,并将分级诊疗工作纳入《即墨市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以最快的速度付诸实施。目前,即墨在分级诊疗中探索出一条“即墨路径”,在方便辖区居民就诊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市民诊疗的话费。
即墨市丰城卫生院医护人员正在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提升基层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
在市级层面,积极与北京儿童医院、青岛市立医院、济南眼科医院、山东省胸科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建成合作医院,邀请专家定期到我市坐诊,使居民不出市即可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同时定期安排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提升县域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在镇级层面,按照省和青岛市关于卫生院建设和管理要求,在首批9处卫生院开展标准化建设,对照64节266条验收标准及42项核心条款,逐条进行落实、评定,使卫生院规范化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村级,已建成7处中心村卫生室,在建设标准上实行规划布局、科室设置、外观标识“三统一”,在管理体制上实行行政、人员、业务、财务“四统一”,并由镇卫生院选派医护人员驻村工作,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今年全市将共建成21处中心村卫生室,市财政每处定补10万元。
即墨市丰城卫生院医护人员正在展示远程医疗流程
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搭建分级诊疗载体
2015年即墨市充分发挥二级医院的辐射作用,在移风建立了市医院大沽河院区,市医院对院区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并选派30名业务骨干到院区工作,群众享受到二级医院的服务、一级医院的收费。这一模式促进了我市市级医院人才、技术和管理方式等优质资源向基层流动,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快速发展,惠及当地及周边群众,同时方便危、急、重症病人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诊到市级医院诊治,康复期转回院区,打造“首诊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有效降低了群众就医支出,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今年我市又将建设并运行市医院和平分院、中医院普东分院,选派业务骨干到院区工作,让更多群众直接受益。在此基础上,推行了三级医师共管机制,一、二、三级医院医师共同组成签约团队,实行排班制度,定期到基层进行坐诊、巡诊。同时加大对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安排二级医院专家定期到基层进行业务指导、集中培训;另一方面选拔基层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温泉街道办事处西纽河社区中心卫生室通过墙体漫画的形式直观宣传分级诊疗机制
健康联络员制度:畅通分级诊疗渠道
去年以来,即墨市按照1:1的标准,在全市1033个村庄均配备一名健康联络员,由卫生院医护人员担任,开展“有事找我”网格化、精准化医疗服务。健康联络员定期入户,掌握居民健康状况,面对面提供健康指导。根据群众就医需求,对小病、常见病患者,联络员直接帮助联系到镇卫生院就诊;对大病患者,帮助预约到2处市级医院由专家诊治;对需要住院的患者,则为其预约办理住院手续。对在市级医院的康复期患者,再由联络员帮助联系回到基层康复。网格化联络员制度实施以来,已与16万户家庭签约,联系双向转诊1300余人次,面对面交流服务有效缓解了医患矛盾,融洽了医患关系,联络员真正成为群众健康守护的贴心人。
温泉街道办事处西纽河社区中心卫生室健康小屋内的全自动电子血压计
医养结合:丰富分级诊疗内涵
2015年在田横岛度假区实施医养结合试点,对敬老院集中供养老人,周一至周五每天由卫生院大夫巡诊一次,对居家老人每月巡诊1次。今年即墨市政府将医养结合列为市办实事,投入资金380万元,在全市全面推开。同时今年将在民营资本参与服务上实现新突破,我们与民营机构合作,将在城区新建一处集养老、医疗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紧密合作开展精准服务。在生活方面,对居家养老的,只要一个电话,或是一个微信,就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享受食材配送或送餐服务,手指一动,服务到门;对集中养老的,由养老机构集中照料饮食起居。在医疗方面,对居家养老的,可佩戴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对其身体状况适时进行监测,开展远程诊断或会诊,紧急情况下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诊到上级医院;对集中养老的,由医生每天巡诊、查房;对失能、半失能的,在医疗机构设置养老病床,对其进行全天候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这些目标的完成,将依托我们今年规划建设的网络医院,通过一、二、三级医院的远程会诊体系,广泛开展远程医疗,这是“互联网+医疗”又一探索创新,必将为分级诊疗制度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
据悉,青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杨锡祥主任、即墨市政府副市长管元江等领导参加会议。各区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和分管分级诊疗和基层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会前,入会领导观摩了即墨市丰城卫生院和温泉街道办事处西纽河社区中心卫生室。会议期间播放了我市分级诊疗和基层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工作纪实片——《分级诊疗的“即墨路径”》。即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杨岩局长在会上了做了典型发言。
延伸阅读:解读即墨医疗“四个一”建设
目前,即墨市已建立起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村卫生室管理系统、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学检验、影像、远程会诊等10余个区域信息系统,形成了覆盖市、镇、村三级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依托全市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四个一”建设,消除患者医疗信息“孤岛”,使群众看病寻医更加高效、顺畅、便宜。
一张卡:依托居民社会保障卡开通“健康一卡通”服务,居民持社保卡可在我市不同医院就医,并可随时查阅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进行健康咨询。同时通过Lis、Pacs系统,病人的检查结果可在各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即时共享,打通了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壁垒,解决了“一院一卡,一人多卡”造成的重复诊疗、收费问题。
一张网:相继开通和升级卫计局官方微博、微信和健康咨询网,向居民推送健康指导、就医指导等信息,截至目前网站已发布信息700余条,发送微信和微博信息500余条,通过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发布健康信息13万余条。同时开通微信预约诊疗、预约预防接种等服务功能,引导群众分时段就医,既节省了群众看病时间,也有效缓解了门诊高峰和城市交通压力。
一个中心:与青大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协作,在市中医院建立了市心脏病、高血压远程监护诊断中心。基层医疗机构上传患者的监测数据、居家患者佩戴专门仪器,诊断中心实时进行分析、出具报告,给予健康评估和建议;危急、重症患者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到三级合作医院就诊。今年我市还将建成临床检验、影像诊断、心电监护、远程会诊四个中心,通过上传检查结果、运用可视远程系统等与专家现场会诊,一些疑难重症不出镇、不出市就能及时确诊、治疗。
一辆车:引进6辆信息化移动查体车,为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查体车载有各种查体设备,具有身份识别和实时拍照功能,能自动生成电子健康档案,并与卫生信息平台相连,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就诊信息等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群众健康咨询更加便捷,看病就医更加高效、便宜。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