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大爷多家拔牙受拒 体现哪些问题?
拔牙,还是不拔牙——这件事是听医生的,还是听患者的?随着医学的发展,其范畴已与以往大不相同,由此也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影响疾病治疗决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才能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最佳或较佳的治疗方案,是医生应该权衡的问题。
从1976年因工伤摔掉门牙以来,张开永的每一颗牙都难逃厄运:牙齿无一例外地松动、疼痛,每次都要经历钻牙、补牙、拔牙的痛楚,折腾上几个月,钱也花了不少。面对人生的最后一颗牙,张开永决定提前跟它说再见。
但是,牙科医生们似乎并不认同他的想法。张开永先是找了社区医生,对方建议他买一些抗过敏的牙膏或者止痛药物。随后,他又在附近的医院找了医生,对方还是提出钻牙补牙的说法。
“钻了也不起作用!我每一颗牙都是这样过来的——拔掉!长痛不如短痛!要不,花钱还会更多。”每一次,张开永都这样告诉医生。
今年5月19日,79岁的张开永来到成都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希望拔掉他的最后一颗牙。“先是一个女医生,对方并不同意,说要补牙、钻牙,还说拔牙有指标。”张开永解释了半天也没用,情绪也上来了,“我就跟医生说:我给你跪着,你给我拔了吧!”
女医生最终还是没同意拔掉张开永的最后一颗牙。事实上,为了证明自己有条件可以拔牙,张开永还专门带上血压仪。希望实测血压,证明自己身体没有问题。但是,牙没拔成,血压仪也没用上,张开永很灰心。心有不甘的张开永又挂了医院口腔科主任、主治医师吴高华的号。吴高华听了他的讲述后,认真地给他做了检查,最后诊断其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属于龋齿,其身体也符合拔牙条件。
拔牙时,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张大爷说,他还跟吴医生开了个玩笑。“打了麻药后,我跟医生说,医生你大胆地拔,我不痛,你放心。哪知吴医生也回我:你放心我更放心,你大胆我更大胆哦!当时,我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就缓解了。”
拔牙过程持续了十来分钟,成功拔牙后再开药,张开永的痛解决了。“拔牙以后,吴医生详细给我说了注意事项,并且一条条写在处方上,说如果有啥子问题随时来找他。”张开永觉得,吴高华医生很有耐心,“医德很好。”
拔牙后,张开永觉得轻松多了。“我原来不能吃菜,现在可以吃菜吃水果。糖尿病人本身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现在血糖降下来了,身体也好多了。”
拔掉人生最后一颗牙,解除了几个月以来的痛苦,张开永决定有所表示。大约10天后,他专门骑车带上苹果去感谢吴医生,“可吴医生一直不收,反复拒绝。我一直强调,这不是走后门,确实是感谢他。他这才让科室里的同事收下。”
到了7月份,张开永觉得送点水果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感谢吴医生对病人体贴,明白病人的难处。”这一次,张开永找来笔,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了一段感谢的话:“吴医生,虽然拔牙过去两个月,还是要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牙痛,不仅减少了我的医疗费用,还让我能正常生活……”
张开永骑上电动车,花了20来分钟来到医院。到了医院,他不敢送上门,“怕以为我走后门,不敢给吴医生。”于是,他将纸条贴在医院底楼吴高华医生的简介栏上,并用胶水粘得严严实实。
这张感谢纸条贴了2周以上。附近负责清洁工作的大姐希望更多人看到,“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种好医生的事迹,我故意让它贴着。”近日,这张感谢纸条才终于“光荣退休”。
近日,有网友来医院取药,无意中看到橱窗里的纸条,觉得有意思就发了条微博,为这位医生点赞。
吴高华说:“啥子感谢纸条?我咋不晓得?”对于病人张开永,吴高华已经没有印象,翻了病历后才想起来。
吴高华的印象中,这位病人很受牙痛折磨,“想要拔牙,很多医生都不给他拔。”当天确认张开永大爷身体无碍后,吴医生为张开永拔了牙。
诊断建立后,如何治病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就是治疗决策。由于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治方法多种,有些药物还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患者的心理变化等等,医师在考虑上述情况后要作出全面和合理的选择。
许多诊疗决策虽然医生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帮助、救治患者,但实际执行结果则可能对患者利弊兼备,甚至弊大于利,有害于患者健康乃至生命。在诊疗中要完全做到有利无弊、有得无失很难,但医务人员应保证各项诊疗措施力求利大于弊、得大于失还是应该的。为此,在临床决策分析中,医务人员应在文献证据基础上,结合患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对某种决策的利弊得失作出认真的考虑、权衡,并在各项概率基础上,计算其利、弊得失的数量值,做出比较精确、合理、易被接受的决策。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