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学03-2
第3单元 牙 列 缺 损
考点串讲
(五)可摘局部义齿的类型和支持方式
1.按义齿对所承受牙合力的支持方式分类 牙支持式义齿、黏膜支持式义齿、混合支持式义齿。
2.按义齿制作方法和材料分类 塑料连接式可摘局部义齿、金属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
(六)Kennedy分类法(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第一类:牙弓两侧后部牙缺失,远中为游离端,无天然牙存在。
第二类:牙弓一侧后部牙缺失,远中为游离端,无天然牙存在。
第三类:牙弓一侧后牙缺失,且缺隙两端均有天然牙存在。
第四类:牙弓前部牙缺失,天然牙在缺隙远中。
亚类指的是除主要缺隙外,另存的缺隙数的统称。
(七)可摘局部义齿的模型观测
用观测仪的分析杆检查各基牙和黏膜组织的倒凹情况以确定可摘局部义齿的共同就位道,并绘出各基牙的观测线。结合临床检查情况,在模型上确定基牙的数目和分布,卡环和大连接体的类型、位置、基牙倒凹的大小和可供利用的有利固位的倒凹,检查软组织倒凹,设计基托伸展范围,进一步确定最佳的义齿设计方案。
(八)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基本要求
可摘局部义齿一般由人工牙、基托、牙合支托、固位体和连接体组成。
1.人工牙
(1)作用:替代缺失的天然牙以恢复牙弓完整性;建立正常咬合、排列和邻接关系以恢复咀嚼功能;辅助发音;恢复牙列外形和面形;防止口内余留牙出现关系发生紊乱。
(2)选牙原则
①前牙:满足切割功能,达到语言和美观要求;形态大小色泽与同名牙和相邻牙对称、协调;排牙参考余留邻牙、对颌牙和缺牙区牙槽嵴情况;颜色应与患者肤色、年龄相称;尽量选用成品牙。
②后牙:尽量选硬度大、耐磨性能好的;外形、颜色与同名牙和邻牙协调;游离端缺牙应该减数、减径,增加食物排溢沟;颊面垂直高度应与余留天然邻牙协调。
(3)种类
①材料分:塑料牙、瓷牙、金属牙(2005)。
②牙合面形态分:解剖式牙(牙尖斜度30°~33°)、非解剖式牙(牙尖斜度0°)、半解剖式牙(牙尖斜度20°)。
③制作方法分:成品牙、个别牙。
2.基托
(1)基托的功能:①连接作用;②修复缺损;③传递牙合力;④固位和稳定作用(2003、2005)。
(2)基托的类型:①塑料基托;②金属基托;③金属网加强塑料基托(2001)。
(3)基托的要求
①基托的伸展范围(2005):在利于义齿固位稳定,不影响软组织活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基托面积;后牙游离端义齿上颌基托一般盖过上颌结节,伸展至翼颌切迹;黏膜支持式上颌可摘局部义齿,后缘中部止于硬软腭交界稍后的软腭处;下颌义齿后缘覆盖磨牙后垫前1/3~1/2。基托唇、颊边缘伸至黏膜转折处,边缘圆钝,一般不宜进入组织倒凹区。
②基托厚度:塑料一般不少于 1.5~2mm;金属基托厚度0.5mm。上腭仿腭皱既有利于基托的强度,又能辅助发音。
③基托与基牙及邻牙的关系:腭侧基托边缘应与基牙及邻近牙导线以上非倒凹区接触;基托不能进入邻牙的倒凹区;前牙置于舌隆突上;基托边缘与牙密合无压力;龈缘处的基托组织面应缓冲。
④基托与黏膜的关系:密合而无压力;特殊部位要缓冲。
⑤基托的形态和美学要求:组织面与其下组织外形一致,密合无压痛。磨光面高度磨光,边缘曲线匀整、圆钝。
3.支托
(1)牙合支托的作用:①支承、传递牙合力;②稳定义齿;③防止食物嵌塞和恢复关系。
(2)牙合支托的要求
①牙合支托的位置:天然牙牙合面近远中边缘嵴上,咬合紧可放于磨牙的颊(舌)沟处。
②牙合支托的大小、形态:铸造金属——长度约为1/4磨牙或1/3前磨牙的近远中径,宽度应为1/3磨牙或1/2前磨牙的颊舌径,厚度为1~1.5mm。18号不锈钢丝——宽为1.5mm,厚为1mm,长为2mm。铸造支托呈圆三角形(匙形),底面与支托窝相密合呈球凹接触关系。
③材料:具有刚性,不易变形或折断。
④牙合支托与基牙关系:牙合支托凹底与基牙长轴垂线约呈20°(磨牙)或10°(前磨牙)左右仰角,不会使基牙移位。牙合支托的连接体不能进入基牙倒凹区。
⑤支托厚度:不影响就位和咬合,有一定厚度。
4.固位体
固位体的功能:固位、支持、稳定(2003)。
固位体的要求:①有一定固位力,保证义齿咀嚼时不脱落;②非功能状态时,对基牙不产生静压力;③摘戴义齿时,对基牙无侧方压力;④符合美观要求,尽量少显露金属;⑤合理设计,不损伤口内软硬组织;⑥与基牙密合,不易积存食物;⑦固位体颊、舌臂和各固位体间尽量有交互对抗作用;⑧制作材料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
固位体的种类:①直接固位体:防止义齿牙合向脱位,起主要固位作用,包括冠外固位体(卡环型、套筒冠)和冠内固位体(栓体栓道)。②间接固位体:增强义齿的稳定,防止翘起、摆动、旋转、下沉。包括指端支托、连续卡环、金属舌腭板、附加卡环、邻间沟、支托、延伸基托等。
间接固位体设计:①设计位置与支承线相关,支承线有纵线、横线、斜线、平面四种形式(2005);②远中游离端义齿间接固位体应位于前牙舌隆突上;③原则:从间接固位体到支承线垂直距离最好>从鞍基远端到支承线的垂直距离;④间接固位体种类:金属舌板、邻间钩、舌杆等。
(1)各型直接固位体的组成、作用和要求
卡环:由卡环臂、卡环体、支托和连接体组成。
①卡环臂:卡环臂尖位于倒凹区,是卡环产生固位作用的主要部分,阻止牙齿牙合向脱位。卡环臂放于非倒凹区,起稳定作用,防止义齿侧向移位(2001、2003)。
②卡环体:连接卡环臂、牙合支托和小连接体的部分,环抱于基牙的非倒凹区,对基牙环抱作用,阻止义齿龈向和侧向移动。
③小连接体:卡环包埋在基托内与大连接体相连的部分,起连接作用。
④牙合支托:见前文。
卡环与观测线关系:观测线又称导线,是指按共同就位道描画的,用以区分硬、软组织倒凹和非倒凹的区分线,一般可分为三类(2001)。
Ⅰ型导线:基牙向缺隙相反方向倾斜时画出的导线,基牙主要倒凹区远离缺隙侧。
Ⅱ型导线:基牙向缺隙方向倾斜时画出的导线,基牙主要倒凹区靠近缺隙侧。
Ⅲ型导线:基牙近远中缺隙侧均有明显倒凹或基牙向颊舌向倾斜时所形成的导线,导线位置靠近牙合面,倒凹普遍且显著。
Ⅰ型导线卡环:正型卡环,卡环臂在倒凹区,卡环体在非倒凹区,固位稳定好。
Ⅱ型导线卡环:分臂卡环,近缺牙区臂端在倒凹区,另一端在非倒凹区,有一定固位作用,稳定作用较差(2001)。
Ⅲ型导线卡环:导线较高,需靠近牙合缘,有一定环抱和稳定固位作用(2003)。
(2)常用卡环(2005)
①单臂卡环:一个卡环臂位于颊侧,多利用连接体作跨越外展隙的间隙卡环。
②双臂卡环:颊臂为固位臂,舌侧为对抗臂。
③三臂卡环:颊、舌两臂和牙合支托组成。
④环形卡环:又称圈形卡环,多用于最后孤立磨牙,牙向近中舌侧(下颌)或近中颊侧(上颌)倾斜。
⑤对半卡环:颊舌两个相对卡环臂和近远中两个支托组成。主要用于前后有缺隙、孤立的前磨牙或磨牙上。
⑥长臂卡环:又称延伸卡环,卡环臂延伸到邻牙倒凹区,用于基牙松动或外形圆秃无倒凹者。
⑦连续卡环:卡环臂很长,仅中间部分进入倒凹区,无游离臂端。多用于牙周夹板,放置在2个以上牙上。
⑧联合卡环:位于相邻两牙上的2个卡环通过共同的卡环体相连而成。卡环体位于相邻两牙牙合外展隙,适用于基牙牙冠短而稳固,相邻两牙间有间隙或食物嵌塞情况。
⑨回力卡环:常用于后牙游离缺失,基牙为前磨牙或尖牙,牙冠短或呈锥形。
⑩倒钩卡环:常用于倒凹区在牙合支托的同侧下方的基牙。
尖牙卡环:专门用于尖牙上,设近中切支托。支持、固位作用好。
杆式卡环(2001、2003):有不同形状,如T 形、L形、U形、I形、C形。
混合型卡环:RPI卡环(2003)由近中牙合支托、远中邻面导板及颊侧I形杆式卡环组成,常用于远中游离端义齿。其主要优点是:
牙合力作用下,游离端邻缺隙基牙受力小,且作用力方向接近牙体长轴。
I形杆与基牙接触面积小,美观且龋患概率小。
邻面导板可防止义齿与基牙间食物嵌塞,同时起舌侧对抗卡环臂(2003)。
近中牙合支托小连接体可防止游离端义齿远中移位(2005)。
游离端基托下受力均匀,较垂直于牙槽嵴。
5.连接体
(1)大连接体(2005)
①作用:连接义齿各部件成一整体;传递分散牙合力;与基托比可缩小义齿体积并增加强度。
②要求:抗弯曲能力;不影响周围组织的功能性活动;尽量缩小体积。
③类型
前腭杆:位于腭隆突之前,腭皱襞之后。厚约1mm,宽约8mm,离开龈缘至少4~6mm。
后腭杆:位于腭隆突之后,颤动线之前。厚1.5~2.0mm,宽约3.5mm,腭中缝区缓冲。
侧腭杆:腭隆突两侧,离开龈缘4~6mm,与牙弓平行。厚1.0~1.5mm,宽3.0~3.5mm。
腭板:前腭杆向前、左右伸展成,与后腭杆连接则呈“天窗”腭板,覆盖全腭区则为全腭板。
舌杆:位于下颌舌侧龈缘与舌系带、黏膜皱襞间,距牙龈缘3~4mm。厚2~3mm,宽3~4mm。
与黏膜有三种形态:垂直型与黏膜平行接触;倒凹型者在倒凹之上;斜坡型与黏膜轻轻接触(2003)。
舌板:舌侧高基托,覆盖于下前牙舌隆突上。适用于前牙松动需夹板固定者;舌系带过高不能容纳舌杆者;舌侧倒凹过大不能用舌杆者。
唇、颊杆:适用前牙或前磨牙过于舌向或腭向,组织倒凹大影响就位或舌系带接近龈缘,宽、厚度与舌杆相似,杆应离开龈缘3~4mm(2004)。
(2)小连接体:把义齿上各部件与大连接体基托相连。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