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头条 > 热点医讯> 他牵挂着山庄窝铺每个病人——大宁县乡村医生贺星龙的人生选择

他牵挂着山庄窝铺每个病人——大宁县乡村医生贺星龙的人生选择

2016-04-25 17:26:23    浏览:0    评论:0    来源: 三晋都市报(太原)
字体大小: - +

贺星龙,一名80后共产党员,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身体力行,年仅36岁的贺星龙默默地坚守在吕梁山腹地,坚持行医16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潜心钻研,尽心尽职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一路走来,他靠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热情和勇气、医生的医德和医技,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和韧性。

一条川、两面垣,沟连山、水入黄,面积大、人口少,十年九旱……这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宁县徐家垛乡的真实写照。这里地处山西大宁、永和和陕西延川三县交界,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在瘠薄的黄土地上,寻找着生存的希望。

4月23日一大早,记者驱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采访乡村医生贺星龙。

从大宁县城到贺星龙所在的乐堂村卫生所,40公里路程,却要行驶一个多小时。抵达乐堂村时,贺星龙刚刚骑摩托车出诊回来。当天上午,他已出诊了5个病人。“老百姓都忙着在地里干活,有点小病都是硬扛着,实在扛不住了才治,现在每天能出诊十多个病人。冬天,每天要出诊二三十个病人。”见到记者来访,不善言谈的贺星龙显得有些拘谨。

贺星龙黑瘦黑瘦,面相与山民无异,如果不是身上穿着白大褂,初次见面的人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医生。

方圆百里,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6年,他背坏了12个药包,骑坏了6辆摩托车;行程40多万公里,跑遍了周边28个村庄,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和诊疗费;他不富裕,却为十三户五保户支付药费4.5万元,自己却背负欠账2.3万元……

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诉说着一件件感人的故事。

全村人凑学费供他上学

上世纪80年代,贺星龙出生在乐堂村,兄妹四人中他排行老大。他的童年是在缺衣少食、照顾弟妹的日子里度过的。

在他的印象中,乡亲们因缺医少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夺去生命的情景,让他记忆深刻。12岁那年,最疼爱他的年仅52岁的爷爷,身患肾病,因无钱无医治疗,临终前,把他叫到跟前说:“娃呀,好好念书,长大学医。”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懂事的贺星龙。

从那时起,他就有了当一名医生的梦想。

1996年,贺星龙初中毕业后考到太原市卫校,可6800元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无奈,他选择了只要3000元学费的运城民办卫校。可就这3000元,对他家来说也是一笔巨款,母亲把家里翻腾遍了,才凑了302元。

就在他梦想将要破灭时,得知消息的村民们来到贺星龙家,大家一致的心愿是,“孩子考上了,咱们一起供他上学”。乡亲们你家三十,他家二十,全村人硬是凑齐了3025元学费,让他走进了卫校的大门。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贺星龙眼里噙着泪水:“厚厚的一沓全是零钱,我握着这一沓由零钱凑成的学费,当时就流泪了……这一分分、一毛毛,都是乡亲们一颗颗真诚的心啊!当时我就发誓,一定要把医术学好,将来给老百姓看病!”

为节省生活费,三年的卫校生活,贺星龙每顿饭只花四毛钱买两个馍,吃母亲给他带的韭菜花,喝白开水。为准备来年的学费,假期里,他抓蝎子、挖药材,上学时又从家里带上两袋绿豆,在市场上卖了交学费,勉强完成了三年的学业。

三年后贺星龙毕业时,学校领导希望他留校工作,同学们也劝他,抓住省城几所大医院招聘的机会赶紧报名。面对这些能走出大山的机遇,贺星龙也有过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时候,但是,他一闭眼,父老乡亲们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家乡祖祖辈辈缺医少药的一幕幕情景,犹如过电影似的在他的眼前浮现。是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婉言谢绝了学校领导的挽留,毅然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

开诊所践承诺服务乡邻

在大宁县人民医院实习两年后,2000年春,贺星龙回到了村里,治病救人。

满腔理想,并不一定能变成现实。要行医看病,可他没钱,连最起码的听诊器、血压计都买不起。当时他家里的现状,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存,根本谈不上办诊所,贺星龙陷入茫然境地。

了解儿子秉性的父亲,把自己住的窑洞腾出来作诊所,还狠心把家里仅有的两只母羊也卖了,加上卖玉米的400多块钱,一共凑齐了960块钱,总算买回来几件必用的医疗器械。

诊所办起来了,一连几个月,都没有人来看病,他遇到了兜头风,因为,大家都在质疑,他这个20岁的毛头小伙的水平和能力。无奈,他选择了给家人看,给亲朋好友看,一年下来,光药钱就搭进去近3000元。

真正让乡亲们信服的是,他治好了上乐堂村张立山的病。

张立山被几家大医院连续下了三次病危通知,拉回村里准备后事时,其家人找到了贺星龙。为了查清老人的病情,贺星龙一连半个月没回家,在老人床前那把椅子上度过15个日日夜夜,抓药、诊断、咨询、用药……老人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这下子,乐堂村以及周围村子里,找他看病的人一下子就多起来了。

近几年,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行走不便,贺星龙的出诊量大幅度增加。有时,他刚刚出诊回到家里,还没顾上喘一口气,就又接到了要求出诊的电话,他就再次奔波在路上……单单靠步行,一天下来看不了几个病人,贺星龙就在县城废品收购站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但遇到下雨天,泥泞的山路,自行车推不前、扛不动,贺星龙就狠狠心跑到信用社贷了4000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出诊方便快捷多了。

骑上摩托车,节省了时间,方便了患者,也麻烦了贺星龙。一箱油只能骑三天,十天一大桶,一个月下来,他要到百里之外的县城带三趟油。为防止延误患者病情,权衡利弊,他再次到信用社贷款,买回一辆三轮摩托车,充当起了拉油进药的货车、抢救病人的救护车、农忙时节的农用车。

随着农村电话的普及,贺星龙印制了4000张宣传页,发到周围的村里,郑重承诺:病人就是亲人,电话就是病情,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宁肯多跑十趟诊清病,不可少去一趟延病情,并把“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放到了手机的彩铃上。

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对症下药治愈率高,贺星龙在附近的十里八乡赢得了好口碑,周边各村甚至临近的永和县、陕西延长县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只有一孔窑洞的“乐堂村卫生所”,渐渐红火了起来。

风雨路艰难行不忘初心

记者采访到下午2时,还没来得及吃午饭,贺星龙接到了索堤村一个村民打来的电话。

电话里,贺星龙简单了解了一下病情,随即背起药箱,骑上摩托车疾驰而去。记者驱车跟随,竟被他远远地甩在身后。

到达病人家后,贺星龙几乎是一路小跑地进入窑洞。他耐心地给患者进行检查,测量血压,量体温,做皮试,配液体,亲自端着碗喂患者服药,扎上液体,交代着注意事项,最后叮嘱,“随时有情况随时打电话”。

忙活完了,患者家属要留贺星龙吃饭,贺星龙摆摆手说“刚刚在家吃过了”。

贺星龙告诉记者说,每次出诊,不管啥时候,他都是“刚吃过饭”。“乡亲们都很实诚,平时家里没有更多的菜,吃饭会很麻烦他们的。”

返回诊所的路上,贺星龙碰到几位老人。他下车耐心地询问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并从药箱里拿出药品送给老人,一再交代,“不舒服了就打电话”。

回到诊所,贺星龙向记者讲述起他骑摩托车出诊时发生的几件事。

2013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大雪纷飞,贺星龙正在诊所为几个患者打点滴时,索堤村的贺润平打来电话说,他两岁的孙子发高烧,已经开始抽风。贺星龙连忙背上药箱准备出门,爱人劝他,雪下得这么大,路难走,别去了。但贺星龙说,高烧出现抽风症状,如不及时诊治,会引起其他并发症,严重的还会危及孩子的生命。于是,他冒着风雪,向贺润平家疾驰而去。

去索堤村一路下坡,大雪覆盖的山路弯多路滑。在一个拐弯处,摩托车一个侧滑,贺星龙连车带人翻进了路边的排水沟里。他顾不上疼痛,连忙爬起来,扶起摩托车,经过20多分钟的艰难骑行,终于赶到了患者家里,对小患者进行了及时的医治。

从贺润平家出来,他才感觉右脚踝钻心地疼痛,踝关节也肿了起来。回到家里,他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准备去城里进行进一步治疗,可是冬季是老人孩子发病的高峰期,患者特别多,他抽不出身,只好忍痛继续为患者诊治。一直到第三天的下午,在家人和患者的再三催促下,他才来到城里,拍片的结果出来了——踝关节骨裂。

作为医生他深知,伤筋动骨,这个伤情需要休息静养。可是,只要一接到患者的电话,贺星龙就又骑着摩托车,奔忙在乡间小路上。

徐家垛村有一位名叫贺德明的退伍军人,今年85岁。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去世,女儿也远嫁外村,常年不在身边。他患有严重的前列腺增生症,需要插排尿管才能正常排小便,老人发病大多是在晚上,而且时间也不确定,贺星龙经常在后半夜来到他家里给他插尿管,一直坚持了10年。

……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寒来暑往,冬去春来,16年间,贺星龙几乎天天奔波在出诊路上,跑遍了这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他都一清二楚。老百姓对他的评价,只有一句朴实的语言:“星龙这娃不赖,态度热情,医术高明,随叫随到。”有些患者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就把自家的鸡蛋和苹果拿来让他吃。

山里人的朴实、善良,更加坚定了他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心和决心。

爱乡亲做善事矢志不渝

16年的行医生涯中,贺星龙深知父老乡亲生活的艰辛,他始终以一颗仁爱之心面对山区群众,除了对病人免收出诊费、注射费以外,还对特困户、五保户和烈军属免去药费,对一时掏不起药费的群众,他总是说:“先治病吧!药钱啥时有了再说!”

16年间,村民欠账最长的超过10年,而他的这个卫生室,情况就是越搞越亏,连购买常备药品的钱都没有。这些年下来,为了确保卫生室正常开门,他要么找信用社贷款,要么找亲朋好友筹借,他千方百计地负债运行,坚持不懈地履行着一个乡村医生的职责。

上村村民冯对生是个五保户,今年63岁了,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关节炎,只能拄着双拐行走,生活难以自理,贺星龙经常给他送米、送面,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般照顾得无微不至。2012年腊月,老人院子里的水管被冻坏了,吃不上水,他就和父亲两人,从自己院子里给老人拉去两大桶水。临走时他还特意嘱咐老人,“以后有啥需要尽管打电话,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给你帮忙”。

步街村70多岁的残疾老人贺生廷,早年患上脑梗,半身不遂,行动不便。贺星龙给他输液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次,他到县城开会路过十字街时,看到县残联的工作人员正在为残疾人发放拐杖,他便前去说明情况,给老人带回了两个拐杖。

上乐堂村张立俊老人,老伴去世后,忍受不了孤单,贺星龙就在县城旧货市场买回一台旧电视机,修好后给老人安装上,让老人不出门看上了电视。

上村村民贺凤娥下肢瘫痪,南堡村村民冯秀莲常年生病,卧床不起,贺星龙就三番五次到县里几家废品收购站,购买回两辆破旧的轮椅,拿回家修打修打,赠送给两位老人,使两位老人下了床,见到了太阳。

……

一宗宗、一件件,说不完,道不尽,行医十多年,好事做了多少件,乡亲们知道,患者知道;贺星龙,始终坚持“有钱没钱,咱先得看病”的行医原则,令人敬佩。

有人问贺星龙:“现在啥年代了,大家什么事都向‘钱’看,你有那么超凡脱俗吗?”

是啊,面对诱惑和考验,贺星龙也曾动摇过、失意过,一度想放弃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但是,每每接到父老乡亲的电话,看到乡亲们煎熬在病痛的折磨中,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坚守。他知道,乐堂村需要他,十里八乡的患者需要他,他也离不开为之奋斗了16年,倾注了全部青春与热血的家乡。

所幸,贺星龙的坚守与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回报。他被大宁县疾控中心评为“优秀防疫医生”,被大宁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光荣地当选为大宁县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

在贺星龙的日记中,记者不经意间看到了这么一句话:“作为共产党员,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坚守平凡岗位,一辈子也不离开我的父老乡亲。”

眼下,36岁的贺星龙身体大不如前。右脚骨折留下后遗症,常年骑摩托车,双腿患了风湿性关节炎,每天背四五十斤的药包,使他的脊椎弯曲变形;每天吃饭没规律,五年前就患下慢性糜烂性胃炎。

也许,贺星龙意识到自己骑摩托车行医不是长久之计,他正在谋划着,三年内,让妻子拿到驾驶证,买一辆1万多的二手奥拓车,等孩子上初中住校后,让妻子开车拉上他,继续为患者服务,圆他的行医梦……

大山精神,医者仁心。

从20岁到36岁,这位和大山一样朴实的男人,这个“最美乡村医生”,忍受着孤独,忍受着艰苦,只为自己内心的坚守和信念。贺星龙愿意成为一个守望者,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他用自己独特的奉献,感动了乡亲们。

伟大的平凡人,是因为他们能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不抛弃,不放弃。贺星龙,16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坚持出诊,以高超的医术,服务着大山深处的父老乡亲。他平凡的坚持,犹如一股大爱,温暖着山庄窝铺的每个病人。


我也来说两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茄子口腔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注册
评论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Sorry,评论加载失败啦~~~
抢沙发,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