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医院第二批医师驻派 给基层医疗“再添一把火”
打开龙游县人民医院的门诊预约平台,记者发现,消化科、心血管科等科室有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医师坐诊。据悉,这是第二批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长期派驻的医师。
消化科医师倡议预防
李爱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医10多年,李爱清在消化内科从基础理论知识、疑难及危重疾病的诊治,到内镜的操作,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在消化道癌前病变的诊治方面研究较为深入,她擅长超声内镜下对胃肠道癌前病变的随访观察。
见到李爱清时,她正给患者做完胃镜。虽说她来的时间不算长,但与医护人员、患者说着一口普通话也交流得很是熟络。“我还在准备讲课的内容。”
原来,李爱清发现,最近消化道出血、溃疡等病症的患者多了起来。她分析,可能与本地喜辣爱吃笋有关,因此类似病症高发,且很多检查要让她去做。“要规避风险。”李爱清结合自己在邵逸夫医院经手的病例,打算在消化内科开始讲课,但这样的讲课并不是她一人主讲,她想做个牵头带动科室内的医护人员互相学习。怎么规避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用药应该怎么用?哪些是该重视的?……李爱清结合她的经验及在这儿的观察,说得头头是道。她想把讲课作为开端,之后在每一周的固定时间,鼓励消化内科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来说一说某一个知识点,“听的人学到了,讲的人对知识点更加印象深刻,还能达到普及宣传的效果呢!”李爱清说,在期间还可以穿插疑难病症讨论,大家把自己遇到的或者见到的、听到的一些疑难病症都拿到一起说,所产生的效果比一个人研究要好得多。
在李爱清看来,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固然重要,但平时的宣传教育也不容忽视。李爱清觉得除了在诊疗要耐心,平时医护人员对患者或患者家属的宣传教育要做好。“预防大于治疗。”这不,李爱清在就要开讲的课程里加了这一点,她想借着县人民医院现有的设备,教着医护人员发现或检查食道癌等,让患者能够在家门口做食道癌筛查。
热心博士“比方”疾病
孙雅逊,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他还有着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头衔。当然,他对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诊治有丰富的经验。目前,孙雅逊能够独立完成单腔、双腔起搏器植入,室上速、室性早搏及房颤的射频消融。
如果要用词来形容孙雅逊,患者家属会用“帅气”,孙雅逊不仅长得帅,还很热心,与医院里的医师一起帮助患者解答疑难。
的确如此,孙雅逊很忙。他不是忙着坐诊,就是在住院部给患者看诊,要么就是低头记录着什么。从3月初到现在,孙雅逊俨然非常习惯在龙游生活,说让这儿有东北老家也有的辣味呢。
别看孙雅逊是东北人,但他却有着心血管科“高配”的细心。在县人民医院的这些日子,孙雅逊定期给心血管科的医护人员讲课。“从最基础的心电图开始讲起。”孙雅逊拿着一张心电图说,怎么识别、怎么解读,他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经验他都会一一告诉医护人员。“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细节。”
果然他是“高配”。孙雅逊告诉记者,他在看诊时,与家属沟通会“不走寻常路”。建议患者定期做检查、有不舒服就要向医师反映等,在他看来,可能身体的某个疼痛兴许熬过去就可以了,但又成了疾病的诱因也说不定。因此,除了细节,“认识的必要性”也是他一直重视的,更是他一直和家属强调的。怎么强调?怎么沟通?孙雅逊爱用比喻,喜欢把房颤比喻成发动机,用通俗的语言来让患者及家属明了。
没说一会儿,孙雅逊看到患者又起身了。可能正如患者家属所说的,孙医师就是个闲不住的医师。
龙游女婿“眼高手低”
苏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危重医学科的医学硕士,从事“创伤性脑水肿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苏伟擅长各种心血管急症、脓毒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COPD、重症胰腺炎、多发创伤、休克、中毒、手术后并发症、重大手术(心胸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肾移植等)后的监护和管理等多学科危重病疑难病的诊治,能熟练应用危重症核心技术如心肺复苏、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血液净化、镇静镇痛、营养支持等技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于龙游,苏伟有着莫名的亲切感,谁让他是龙游女婿呢。于是,一来县人民医院的重症医学科,苏伟也没什么不适应,“丈母娘家门口上班嘛。”
要是说苏伟最注重的某个方面,那便是日常诊疗规范。与其他邵逸夫医院来长期驻派的医师一样,苏伟也想用讲课、交流等方式与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流,这包括专业交流、疑难杂症交流等。但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就是平时在查房时,或是在诊疗期间,要在原来规范的基础上更加规范。“这对确诊有好处。”苏伟一说起诊疗规范化便滔滔不绝。殊不知,他更是想把自己的经验与这儿的医护人员共同分享。
“要眼高手低。”苏伟这样概括重症医学科的工作。他觉得要注重最基础的临床工作,对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这便是“手低”。“磨练加累积,”苏伟说,日积月累才能养成抢救面前精准判断、迅速处置的“习惯”。如果要把专业练到“家”,苏伟坦言还要紧盯学科前沿,熟练掌握应用新技术。这便是他说的“眼高”。“再加一把火。”苏伟说,技术、设备都有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再结合团队协作,挽救生命的几率就会越来越高。苏伟笑着说,与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对自己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