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试点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证照分离”改革
上海今年将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医疗管理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其中浦东新区将率先开展“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的“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记者从19日召开的上海卫生计生系统医疗管理与精神文明、政风行风工作大会上获悉,上海今年将推动医疗行业管理模式转变。在浦东新区开展“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的“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提升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优化和精简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能;开展基于CA认证的医师电子注册和管理工作,将电子证书作为医师开展执业活动的唯一身份认证手段,可实现对医师执业行为的全过程监管。
据了解,浦东新区自4月1日起已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事项实施改革试点,并公布了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指引、年度指引清单、审批服务规范,以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等,用于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营利性医疗机构。“指引清单”根据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将浦东新区按区域分为四个类别,其中,第四类为“政府鼓励引导设置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区域”,主要包括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外高桥保税区域)、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前滩及世博区域、临港主城区。
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表示,对于补短板、补稀缺,主要提供区域内紧缺医疗专科服务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将优先设置;对于具有国内外一流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或相当知名度的医疗集团投资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优先设置;对于床位规模达到200张床以上的营利性医院优先设置。其中,设置国内外优势学科的专科医院规模可适当放宽;对于个体诊所、儿科专科医疗机构、精神卫生类医疗机构不作地点和数量限制。
上海卫生计生委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城市,今年上海还将着力推进7项重点工作,加强医疗管理,改善医疗服务。据悉,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新建44个急救分站,其中今年新建11个急救分站;将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转诊对接机制、预留专家号源、鼓励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等制度,加大二、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撑;将强化医责险风险分担机制,探索构建覆盖医疗相关主体和医疗损害行为的综合立体医责险体系,加大“号贩子”打击力度;切断医务人员与药品之间、与耗材之间的利益关系。
最多输入500字,目前已经输入0字